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田  傅宏 《心理学探新》2018,(4):363-368
为探讨人格特质对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虚拟的囚徒困境博弈范式,并结合人格问卷的测试,对369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宽恕情境下的被试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2)得到宽恕的程度与冒犯者善待对方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大五人格的其他四个维度调节作用不显著;(4)特质性感恩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据此可得出结论,冒犯者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被冒犯者,且受到部分人格特质的调节。  相似文献   
82.
文章主要针对中国古代语言和论证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探讨,特别地,我们重点考察了儒家和墨家的观点。我们主张使用轻型的逻辑模型方法(不引进全部的现代逻辑演算)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提供解释。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情景辨别和做出反应、根据合适的反应来正名、以及通过"法"和"因"两个方面讨论类的外延。我们尝试使用博弈模型来表示古代论证的实际情形,重点讨论关于对象和类之间关系的争辩。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讨论了使用博弈建模方法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推理实践潜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3.
我国当代艺术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艺术家的创作通常不能被观众所理解。究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仅仅凭借主观对艺术及作品的理解进行创作,只发挥了艺术创作的人本性,并没有真正将公众的意志融入作品中,失去了艺术的社会性,自然不能被公众接受。艺术是属于公众的艺术,只有当艺术被公众理解并接受,艺术作品才能凸显它存在的意义,反之,作品只能作为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花瓶而存在。将公共意志与艺术结合,本应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但在我国当代艺术中,人本性与社会性在艺术创作中却呈现出博弈的趋势。对这种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我国未来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前宏期的吐蕃王朝在国家的建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各种危机,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和政权建设的渗透性危机等。在固有的社会结构下,赞普王权始终面对着苯教同地方豪族势力间联盟的挑战。为了建构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和信仰体系,从而牢固树立自身权威,赞普将目光投向了佛教及其所代表的文明。因此,自松赞干布迄朗达玛时代的前宏期,围绕吐蕃上层社会的始终是赞普王权、地方豪族权势、苯教教权和佛教势力间的权益博弈,也正是这种“零和博弈”最终加速了吐蕃王朝的毁灭。  相似文献   
85.
陈璟  皇甫桦彦  李红 《心理科学》2012,35(3):647-653
在议价博弈中,决策者可能存在因对自己及其他参与者拥有权利的认识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其策略选择及决策行为的现象。为验证该“权利认知效应”的存在,用实验法考察了240名不同年龄被试在两种议价博弈任务——最后通牒和纳什议价中的决策表现,结果发现:(1)6到12岁儿童和大学生中均存在权利认知效应;(2)随着年龄增长,受权利认知影响的人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3)在议价博弈中,儿童对分配权的认识程度高于对否决权的认知。  相似文献   
86.
儿童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查了200名4-12岁儿童及40名成人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并对情绪在最后通牒博弈决策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完全信息最后通牒任务中,作为分配者时4-6岁儿童更多提出小于半数的要约,而9-12岁儿童和成人则更多地提出平等分配的要约。作为应答者时儿童和成人均接受大部分要约。(2)公平策略和权宜策略是儿童与成人分配者采取的主要策略,而儿童与成人应答者则主要采用权宜策略。(3)基于满意与否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应答者是否行使否决权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87.
博弈困境为探究社会合作秩序和道德(正义)准则从一种缺乏伦理引导的状态中缘起,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的类比。而与博弈论通过重复博弈的实验来解释合作演化的机制所不同的是,伦理学家们在分享"博弈玩具"兴趣的同时,通过对博弈境遇中人类互动合作的条件以及道德(正义)原则的获得和服从问题的诠释,力图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道德解"。  相似文献   
88.
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利益水平及社会距离对个体公平加工的影响,探讨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1)对分配提议的加工受到利益水平的调节,不利不公平条件下被试更加注重公平。(2)提议的不同水平影响被试的拒绝行为,提议越不公平,拒绝率越高。(3)虽然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在实际情境中,较近的社会距离下人们对公平的要求更严格,证实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89.
林志华 《天风》2005,(7):10-11
约13:34-35 基督徒对“彼此相爱”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常常勉励同工、弟兄姐妹要彼此相爱,因为这是主耶稣的一条新命令。既是命令,它应该是严肃的,要绝对服从,不容讨价还价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明自己是主的门徒呢?用彼此相爱。我们若能与人彼此相爱,就证明我们是主的门徒了。  相似文献   
90.
利用心理生理实验法, 通过将情绪抑制操作引入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范式, 探讨负性情绪抑制的主观情绪体验、生理反应及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以40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MP150型16导生理记录仪记录皮肤电反应和心率。实验为2 (组别:情绪抑制组、自然观看组) × 2 (性别:男、女) × 2 (博弈对手:人、计算机) × 4 (分配方案:¥5:¥5、¥7:¥3、¥8:¥2、¥9:¥1)的混合设计, 其中组别和性别为被试间因素, 博弈对手和分配方案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1)对负性情绪进行抑制没有减少被试相应的主观体验, 情绪抑制使皮肤电反应性增强; (2)负性情绪抑制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不存在性别差异; (3)在面对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时, 情绪抑制组被试比自然观看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结果表明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情绪抑制影响回应者的行为反应,使他们更倾向于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