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452.
我在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任政教分离史和政教分离社会学教授期间,曾受邀去访问几位日本同行,实际上他们是这样对我说的:“对于政教分离这一概念,我们知之不多,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主要与讲英语的大学的研究人员来往,对于他们而言这一概念颇是生疏。烦请前来一叙,就其所指向我们做一番讲解。”自然,我非常积极地回应了这一邀请,并且没有多久我就认识到,谈论“日本的政教分离”确实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53.
广州世居满族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驻防广州的满族八旗兵的后代,在移民广州后的248年间,他们的民俗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对其信仰世界的流变、现状与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强化观音信仰是这个城市中的异质族群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之一,是他们强化族群认同,在移入地广州构建新的民俗生活世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54.
受清华大学哲学系之邀,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儒家研究会项目主持人、哈佛燕京学术系列主编黄万盛先生今年3月在清华园进行了为期3周的讲学活动.在"当代的哲学革命"这一总题之下,黄先生有详有略地阐述了以下四个专题:一、"新世纪和哲学典范的转移",二、"政治哲学背后的社会、文化转向",三、"知识分子和哲学",四是"精神哲学:价值困惑和教育".黄万盛先生丰富的学术经历、精湛的专业水平和近乎虔诚的敬业精神给各位听课者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455.
《学海》2016,(6):108-113
政治修辞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和增强公民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政治主体可以针对不同的政治内容、政治对象和政治情景,选择说服型、法理型和行政型等不同的语言类型;可以通过特定用语、文法和句法的使用,采取虚饰化和美化、分化和排他的修辞谋略,提高政治修辞表达效果,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456.
基于政治正当性根源于民的政道观,儒家要求为政者以仁心行仁政。而道德层面的“仁(心)”并不以现实层面的政治分界为限,在必要的时候,亦将寻求超越甚至摧毁现实政治的界限,以改善暴政之下的民众的人道境遇,是为王道政治的道德基础。这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价值优先的政治观念。然而,此种政治格局并非常态。一旦进入华夷之辨的语境,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张力就将无可避免地凸显出来。在民族国家意识普遍觉醒的现代世界,二者之间的缠绕、撕扯势必更加复杂。有鉴于此,在现代语境之下,传统儒家王道理想可能需要某种更温和的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457.
视觉文化中性别凝视的机制经历了二元对立到多元化认同的发展:传统的性别二分角度,以观众的生理性别来分,主要将凝视分为男性凝视和女性凝视;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酷儿理论的出现挑战了二元对立的观念,提出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58.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不能无条件地将法律强制运用于道德领域。只有当特定道德要求属于基本道德范畴且违背这一要求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权益造成侵犯时,其才具有以法律进行强制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只有当公民对这一道德要求的落实具有期待可能性时,其才具有以法律进行强制的可行性。对于与基本道德相对应的高层次道德要求,可采用授权性规范引导和鼓励人们践行。在对某一道德要求能否转化为法律规范进行具体甄别时,还应将社会主体的广泛认同作为德法转化可行性的现实参照。  相似文献   
459.
中国传统祠神信仰是地方传统的一部分,带有深刻的地域性。它是人群地方认同构建的纽带之一,它将人与地方联系起来,成为人们地域身份的表达,形成地方认同。基于长期聚居形成的小尺度民间信仰祭祀空间有着天然的血缘性内涵,这是小尺度民间信仰祭祀空间认同构建的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居地认同与以地缘为纽带的祭祀空间地方认同并不相同,这其中有一个转变并构建的过程。在传统祠神信仰的视角下,以地缘为纽带的祭祀空间认同达成并构建起来,地方作为集体身份整体概念的构建就有了可能。本文以泉州小墌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角头祠神祭祀空间由血缘认同到地方认同的构建过程。本文认为,单姓角头祠神祭祀空间认同是在天然血缘性内涵的基础上,由信仰行为注入地方传统的内涵,进而构建起地缘性的祭祀空间认同,同时参与地方传统构建,并与之互动,成为大尺度民间祠神祭祀空间的地方认同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60.
“家庭”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对个体来说,“家庭”更是存在于个体意识中的一种认同,很多的家庭变迁和家庭问题都和家庭认同有关.本文从家庭认同出发,以个体化理论为视角,通过在上海深度访谈的46个家庭(以中产阶层家庭为主),探讨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本文详细论述了个体家庭的认同模式,并分析了这种模式背后的性别关系变迁及其对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