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4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同时它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92.
叙事医学是新时代医学人文的落地工具,以医护患三大主体的叙事素养提升以及多维度生命和谐健康关系构建为中心议题。围绕叙事医学强调的叙事素养、关系构建、身份认同、主体间性和视域融合五个关键词,全方位阐释这一医学教育和实践新模式。叙事素养是实现和谐关系构建、医护职业和患者身份认同、主体思维模式和视域差异融合的综合体现,由关注力、再现力、互纳力和反思力四个方面能力构成。叙事素养以叙事性文本细读训练为内化手段,以叙事性反思写作为检验工具。  相似文献   
293.

将活体肾移植供者的身份问题置于伦理学视域下,梳理活体肾移植整个医疗过程中供者身份的产生背景,分析供者身份出现与转变过程及其产生的伦理问题,进一步探讨其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实质是供者自身对其主体性的忽视以及过分依赖“他者”肯定。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从供者自身和“他者”两方面帮助其建构自身身份完整性,协助其达成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供者建构其身份的完整性在于其自身实体性到主体性的转变,“他者”对供者适度关怀与尊重是对其主体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94.
季中扬  李静 《学海》2014,(6):37-41
城乡文化共同体是维系城乡居民相互认同的文化纽带,包括共享的文化观念、文化符码、文化形象、文化记忆等,其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为人们在情感上所认同,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价值取向。建构城乡文化共同体可以破解社会排斥,有效化解来自乡村的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危机,促进新兴城市文化尽可能吸纳、包容乡土文化,包括乡土社会的文化观念、民间信仰,以及可以转化为现代视觉经验的文化符码与民间艺术形象,从而建构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95.
等待     
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等待,直到自己两鬓苍白,才得到他人的认可;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企盼,直到自己的死神来临,才得到世界的肯定;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渴求,直到自己的肉体消失,才得到后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296.
郭硕知 《中国宗教》2022,(11):48-49
一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与儒、释二家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道教通过供奉先贤、编纂经藏、科仪劝善乃至衣冠发饰等诸多方式,守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在思想观念上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道教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复归其根”,倡导人们回到与万物融合的状态。这种崇尚融合的整体思维,不但衍生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和平观念,而且产生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态度,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相似文献   
297.
通常看来,悬疑电影带来的感性印象往往与惊悚恐怖片类似:阴云密布般的氛围、张皇失措的主人公、晃动的镜头、怪异的场景,甚至二者都含有峰回路转意味的结局.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悬疑类电影毕竟又有其独特之处.“身份/认同”问题,便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要素.在悬疑电影(尤其当下的悬疑电影)的设置中,迷雾重重的身份常常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身份/认同”问题在悬疑类电影中具体是如何展现的,该策略又指向何方?从拉康镜像理论角度切入,有助于探讨这种“身份/认同”问题的展现方式以及该策略所蕴藏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98.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卡通形象通过网络开始流传并走红,为卡通动漫玩具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无论基于产品本身形象,还是透过"网络表情"走红的网络卡通形象,其最终获得的是网民们的情感认同.其衍生玩具也正是其情感认同的重要延伸部分,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99.
论文致力于从三种不同的焦虑出发分析中国的国家认同.本体论上(对命运、死亡)的焦虑、精神上(对空虚、无意义)的焦虑、道德(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构成三种基本的焦虑.焦虑Ⅱ在西方发达社会更普遍,造成政治冷淡;而当下的中国对焦虑Ⅰ更为关注.焦虑主体在中国更多不是自立个体,却更多是国家.国家的哲学根基与其说是自立个体,不如说是履行发展功能、富强功能的“天道”.国家高于、优先于个我,国家的富强成为近代以来深感屈辱的中国人首要的希冀.相比于西方式的民主、平等理念,富强、统一、发展、繁荣,更成为国家认同的基础与标准.国家认同不单具有狭义的政治性,更与经济发展、文化、语言、历史的认同密切相关.中国国家认同的特殊性不能仅仅依据西方的国家观予以求解,也须同时充分考虑传统的天下观的作用.创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式现代化,这个困扰过德国、俄国的问题,客观上成为中国的关键问题.中国不以特殊性对抗现代化的普遍性,而是在普遍性与中国特色的融合中谋求这一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300.
刘淑萍 《学海》2012,(5):11-15
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有明显的地域历史性、民族性。它具有激励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是国家成员间团结一致的凝聚力所在,它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全球化时代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国际层面,它都是社会平等、合作环境及机制的重要维系基础。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相互协作机遇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家主权观、国家地域观与民族文化等传统国家实体性精神的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化治理需求提出"普世伦理"认同,诱导消解着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塑造良性的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确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反对抽象的伦理普遍主义;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