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71.
郭峰 《美与时代》2016,(9):30-31
水墨人物写生中,在研究造型、锤炼笔墨、以形写神的基础上,对其"意"的探寻尤为重要,要发挥意象思维,从眼中之象到笔底之象形成笔墨转换,表现出意中之象,追求象外之意。  相似文献   
272.
在西部和中部两地主要收集大学生样本,在华东和华北两地收集多样化样本,共得到3842个被试(44%为户籍或生源地界定的本地人)。用地方认同量表测量本、外地人的地方认同,同时在部分样本上测量其他变量。结果表明:本地人有更高的地方认同,这种本、外地人的差异在西部地区样本上更为明显,中部某市次之;西部、中部样本上的比较发现地方认同在风险知觉和去留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在西部本地样本上更低,华东和华北样本上的比较发现地方认同和满意度在本地样本上有更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273.
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道德推脱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以5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相对剥夺感、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网络欺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主观阶层等级后,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欺凌;(2)相对剥夺感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欺凌;(3)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即相较于高道德认同,低道德认同水平的大学生的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74.
政治主体的建构是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重要问题。拉克劳等人将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引入社会批判领域,借助主体立场和“缺失的主体”解构传统主体,把错位视为重构认同的理论前提,通过“话语链接”和“空洞能指”建构认同,保留身份认同的开放性、差异性和否定性,以此链接多元的社会主体作为反抗力量。后马克思主义对于多元斗争主体的理论探索为我们把握普遍性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但是多元主体和认同政治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以主体化取代主体,弱化了革命性,削弱了实践批判力度。对此,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考察当代革命主体,深化政治斗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75.
儿童性别认同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性别认同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性别认同的概念和衡量标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双重身份认同的视角探索性别认同,分别考察同性性别群体认同和异性性别群体认同。关于性别认同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现有研究重点探究了自我适应与人际适应两个方面的结果。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儿童内隐与外显性别认同之间的联系、不同性别认同类型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重视对低同性性别群体认同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276.
沈伊默  袁登华  张华  杨东  张进辅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09,41(12):1215-1227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组织支持感(POS)和组织外在声望感知(PEP)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以及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组织认同和自尊需要的角色和地位。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23家企业的员工和主管的配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234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POS对组织认同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 并完全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两种组织公民行为(注重个体的和注重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 (2)PEP对组织认同也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 并完全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两种组织公民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 (3)个体的自尊需要对POS和组织认同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但对PEP和组织认同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77.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刘力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5):815-825
污名应对是指被污名者运用不同策略来反抗社会赋予他们的贬低性标签的动态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从站在污名施予者的立场考察污名的影响转向到强调被污名者作为主动应对者。目前,对污名应对的研究有三种理论取向:权衡比较取向、认同威胁取向和个人与情境互动取向。污名应对研究对于改善被污名者的心理健康和改进消除污名影响的政策等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可隐藏性污名应对的研究,综合使用量化和质性研究范式,关注污名应对的纵向研究,加强污名应对理论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78.
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新闻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新闻工作者职业认同问卷。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揭示了新闻工作者职业认同是一个包含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信念的二阶五因子结构。新闻工作者职业认同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群体的特点。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新闻工作者职业认同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79.
采用问卷法,以911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弱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问题。研究1检验了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民族交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被试的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存在显著负相关,汉族被试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研究2检验了少数民族被试的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与汉族文化的相似性感知在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文化认同和文化相似性完全中介了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负相关。文章认为民族接触可以通过增加民族之间文化相似性感知、降低内群体的文化认同而减弱民族本质论信念。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80.
采用问卷法,以839名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公费师范生政策满意度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考察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以及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结果发现:(1)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教师职业认同;(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在政策满意度和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完全中介支持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部分中介限制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本研究通过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解释了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路径,为提升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