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辛自强  刘国芳 《心理科学》2011,34(3):520-526
幼儿数学能力可以使用符号(如数字)和非符号(如图形)两种材料进行测量,但有研究发现符号材料会对幼儿真实数学能力的测量产生干扰。本研究使用动画序列设计范式,考察了94名55-75个月幼儿的非符号分数和整数计算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避开数学符号的影响后,幼儿在分数计算任务上的表现稍弱于整数计算任务,但两者随年龄增长表现出相似的发展模式。同时使用基于故事情景的数字记忆任务测查了幼儿的数字工作记忆能力,发现幼儿的数字回忆能力稍弱于数字再认。随着年龄增长,幼儿数字工作记忆与计算能力均不断发展,且二者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22.
面向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研究和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隐喻计算化研究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然而研究所需要的隐喻语料资源却极其有限,对隐喻计算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对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面向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的设计和构建方法,并设计构建了一个具有一万句规模62万字的汉语隐喻标注句库以及一个面向隐喻识别的汉语常用动词搭配库。这些资源的构建建立在对隐喻现象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是隐喻计算模型研究的基础性资源,对汉语隐喻的认知计算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3.
吴昌旭  张侃 《心理科学》2001,24(6):727-728
人机界面的可用性评价是软件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各种心理学方法运用到软件的人机界面的设计过程中,通过预测和考察在某一特定工作情境下的人机交互情况,发现界面设计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善界面设计,提高用户操作绩效与使用满意感。  相似文献   
24.
技术理性作为一种观念和能力,通过其伦理表征引导人类的行为。技术理性主要表现为追求最大化力量和力量最大化的力量伦理、追求产出最大化和投入最小化的效率伦理、追求规则与目标一致性的计算伦理、追求永无止境增长的增长伦理,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招致诸多负面影响和伦理风险。为了克服技术理性的负面影响,人类需要构建包括非力量伦理、责任伦理和发展伦理在内的新伦理。  相似文献   
25.
张燕  许欢 《世界哲学》2022,(5):75-84
在古希腊快乐论者对幸福的讨论中,至少隐含着两种类型的幸福悖论:一种是享受当下的幸福悖论,另一种则是整全计算的幸福悖论。通过分析相关文本,我们发现,幸福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幸福的现实可能性遭到了三种挑战:快乐的无限度、人生的无常和计算的复杂。要解决幸福悖论,伊壁鸠鲁哲学给出的启示是,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幸福(快乐)的限度、计算方式及其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6.
马克·斯普里瓦(Mark Sprevak)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是活跃于当今英国哲学界的后起之秀,青年哲学研究者中的佼佼者之一.  相似文献   
27.
刘颖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5,28(3):254-262
词汇判断是一种在字词认知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实验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分布式语义表征的计算模型,用来解释某些在词汇判断作业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模型是一个包括词形层、隐层、语义层、词典层和判断层的前传网络。词形层、隐层和语义层之间的连接权重在学习过程中被不断调整,使用反传算法进行学习。语义层、词典层和判断层之间的连接权重在学习前就已被固定,在学习过程中不进行调整。模型模拟了在词汇判断作业中出现的四种实验现象:(1)频率效应;(2)语义启动效应;(3)频率与语境的交互作用;(4)重复启动效应。模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性由模型的框架和学习算法所决定。  相似文献   
28.
传统的真之符合论面临一个问题:由谁来判别一个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为从"上帝之眼"回归人类之眼,普特南提出内在实在论,以区别于外在实在论。这里进而提出关于"真"的内在符合论,以区别于传统的外在符合论;其关键在于把事实看作语言性的,并将语言性事实的观点分为外延等同论和内涵等同论。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角度看,内涵等同论和外在符合论处于两个极端,而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则处于中道,并且是二位一体的。在哲学史上,这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的要素贯穿于弗雷格、罗素、塔斯基和普特南等人的"真"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29.
张银花  李红  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7):1042-1055
道德认知关注道德心理背后的信息加工。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道德认知研究, 以探索道德认知如何在大脑中实现。但目前研究者对道德认知进行计算建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模型(漂移扩散模型、效用模型、强化学习模型和分层高斯过筛器模型)在道德认知行为和生理研究上的运用量化了道德决策、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背后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此外, 这一新进展对理解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等有所助益。最后, 计算建模有待完善, 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其潜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在国内外关于问题解决中表征和策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高中学生解决计算类化学问题的五个表征层次和四种解决策略,并用出声思维法对15位典型被试学生进行了详尽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学生在解决计算类化学问题时的表征程度(包括表征时间的长短和表征正确率的高低)决定了其问题解决策略的选取,表征程度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