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从《周易》视角看董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解削或本体追问的方法来解读董子学说,让人感到"隔".董学深受着<易>学影响.<周易>所呈现的是"意""象""".董学也有"意""象""".社会政治学是董学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仁爱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天论足董学之"象".它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董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学是董学之"".它是董子立"象"达"意"的一个话头.董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相似文献   
12.
THOG问题促进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华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1):232-234
通过选取经典的THOG问题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大学生解决具体以及抽象选推理问题的认知机制,结果发现:(1)具体内容的选推理问题对抽象内容的选推理问题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表现为先解决逃犯问题后解决THOG问题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先解决THOG问题后解决逃犯问题组;(2)提供笼统的解题策略对大学生解决THOG问题几乎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诚信问题历来是思想家讨论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论语》中的"信近于义,可复也"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名句,但对这句话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有子思想、重要概念、先秦诸子思想以及《左传》引文的解读不同。通过对《论语》文本进行分析和对重要概念进行考察,以及对有子思想及先秦其他思想家诚信思想进行论证,加之对《左传》中"复"的探析,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原意就是:如果所作出的承诺、约定是合宜的,所说的话就能兑现。  相似文献   
14.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为名词、"与"为动词者;其二,文章与性、天道之关系问题,有视其为二者,有视其为一者,亦有视其为一而二、二而一者;其三,夫子是否过性与天道,子贡是否闻过性与天道?其解说更为复杂,不仅有与不之分别,亦有听闻与不听闻、得闻与不得闻之争议。  相似文献   
15.
"王肃后序"是个伪标题,内容既非"后序",更非王肃所作。孔子第十三代后裔(或称十二世孙)孔安国作《孔氏家语叙录》,十五代孔衍作《上汉成帝书》,清人范家相却说这两篇全是"王肃之伪作",目之为"王肃后序"。范氏挑剔十余处,竭力"证伪"。其实,孔安国、孔衍的文章都有所本,相关史实在《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皆有记录。范氏利用《孔子世家》尾段载录世系之阙讹,对孔安国叙录、孔衍奏展开批判,弃本逐末,以假乱真,不能成立。本文题曰"辨误",意在辨范氏《证伪》之误,证《王肃后序》标题之伪。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与韩愈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孟子素有“亚圣”之称,他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韩愈则是新儒学的中兴者。张清华先生在1993年4月20日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给韩愈以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韩愈是复兴孔孟儒学传统的倡导者和奠基者,相当大程度上规范了唐以后中国文化的面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一代巨儒,孟子与韩愈不仅“道统”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其传授手段即论辩艺术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一剪梅     
靳飞 《佛教文化》1993,(1):22-22
和尚问石天外:“以子聪明,何不出家?”天外曰:“我出家久矣。尔等和尚,何不出家?”余闻有感于心,因作长短句以和天外。  相似文献   
18.
话语理解中的道德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语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方面 ,它着重探讨了公众语交际行为中话语理解的道德秩序 ,提出并阐述了“境统一”、“实统一”、“人统一”、“行统一”和“德统一”等五项话语理解的道德公约 ,确立了公众话语理解道德秩序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段世磊 《哲学动态》2022,(10):77-86
和辻哲郎关于“事”的哲学思考,既有西田几多郎思想的影响,亦有以西田思想为媒介对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解释学批判性接受过程。具之,和辻关于“物-事”关系的思考,起初只有作为“事”之“事”性的“行”,即只有“事”的一极。在受到海德格尔用具理论影响后,和辻尝试恢复之前被“事”所压抑的“物”,创造出“物”与“事”的两极构造。最后,“空”作为一切现实性的主体性根源,通过否定的辩证运动使“主体”再生,“物-事”的两极构造被转化为“物-事-者”的三极构造。总之,和辻通过借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解释学方法,打破了实体性的自我同一的“物”的基始性,确立了“事”之“空”性,构建了有别于海德格尔“此在”伦理的关系伦理。  相似文献   
20.
正大凡人的思行为,都有其动机和目的性,可以称之为意向,即意愿之所向。意向是灵魂的属性与功能,动物无灵魂故无意向,因此老牛耕田、母鸡下蛋无所谓功,虎狼噙羊,鼠类盗粮,无所谓罪。人则不然;人有是非观,有对善、恶的判断鉴别能力;人的行为是由意向所决定的。耶稣说:"眼睛是身上的灯,若你的眼睛好,全身就光明;若你的眼睛不好,全身就黑暗"。(玛6:22)显然眼睛、灯比喻人的意向,全身比喻人的行为;眼睛好指意向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