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刚 《学海》2011,(6):146-149
巴特《S/Z》一书乃至其符号学的精髓在于把人物、对象和语言、符号及声音、语调全部打通,亦即从现象中看到符码,从符码中听到言说,从言说中听到声音,而且是多种声音和调性交织的复调,是为大音写作。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把"有没有非洲哲学"这一问题改为"在这一所在之处所做的哲学是什么样"这一问题,来回答"非洲哲学"的合法性以及建立的可能性。作者认为,"非洲哲学"这一概念并不应当从空间性的角度去理解,因此他提出了"所在之处"与"所在性"这组概念,并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概念集,以此来重述非洲哲学的图景。在他看来,这种重述并非只适用于"非洲哲学",其根本上关乎着"哲学"这一概念本身的意义,关乎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真理性和地方性之间最根本的张力,关乎着我们应当如何做哲学的基本反思。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的人性论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熙宁年为界分成二个阶段。在熙宁前,安石人性论可分为三种情况:一为性善说,二为性善恶混说,三为性不可善恶言说。在熙宁元丰间,安石人性论表现为性善恶混说,此为其人性论的最后归向。安石于熙宁间最终选择了性善恶混说,于退居江宁后的元丰间继续坚持性善恶混说,说明他在熙宁元丰间的人性论认识趋于稳定,此亦为其人性论认识的成熟表现。安石人性论既开宋儒言性之风,给理学与心学以影响,且为熙宁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界本原或始基的问题源自于早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而最早由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提出,他之后两个弟子对其进了继承和发展。而本文所要探讨的使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时所必然会遇到的思和言的困境的一些认识和反思。这便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识对象世界时所遭遇的思的苦闷和当下属人的语言的尴尬。  相似文献   
15.
“dialectic”译名讨论——以贺麟、张东荪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alectic” ,即现在所说的“辩证法” ;它是中国知识界放眼看世界后从外国引入本土的一个概念。从历史看 ,这一译名无疑是成功的。它已经融入国人平时的思维活动和言说习惯中 ,成为最常用的概念之一。然而 ,在它被译介入本国时 ,并不是一片叫好声 ,其中亦不乏杂音  相似文献   
16.
论禅宗修行解脱观的逻辑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禅宗不避世间的修行解脱观是对传统佛教执著于出世修行的扬弃与超越,是力图将大乘空宗的"无执"精神贯彻于实践中的表现.但其因将"无执法"形诸语言文字,教人依之而行,实际上仍不免于有修有证的拟心而为,因而还存在着将"无执"的佛法外化为追索对象导致"有执"的矛盾.消解佛法的对象化,将其由"理性"的认识对象转变为当下的实践内容,是解决这一矛盾必然方式.后期禅宗看似非夷所思的修行实践法正是从对象化陷阱中实现"突围"的一种尝试与努力.但认识领域普遍存在的"言虽不能言,非言无以传"的矛盾仍走后向期禅宗不能越过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李菁 《世界哲学》2008,(2):25-34
存在学可被视为“真(理)一逻辑地说(命题)一现成存在者”^**的三方关联。存在学的主题是:为获得作为命题之正确性的真(理),存在必须被命题规定为怎样的现成存在者。存在令维特根斯坦毕生惊异。存在问题作为灯塔,照耀、牵引维氏哲思始终。在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思想中,他以显示“开路”,划分出多种不可说者,展示了让不可说者显示自身于其中的7种言说方式(特别包括命题的澄清活动与沉默);存在展开为“不可说者——7种言说方式——不可说者在7种言说方式中显示自身”。维氏以其独特的存在之思超越了传统存在学。  相似文献   
18.
古代日本人在理解和应用中国古代典籍时,长期利用"汉文训读"这一文化翻译技法将原文本加工成日语"书下文"与古汉语并用的形式。这一语言形式在前近代日本思想文化世界中发挥着阅读、理解、表达以及广域沟通的重要作用。进入明治时期,近代社会建构"国民国家"的需求期待形成统一的"国语"。社会语言环境的这一重大变动使"汉文训读"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减退。与此相关联,儒学言说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即它不再是在东亚社会中各地共有、能维持思想文化互动的存在,而成为了仅在日本国内用于宣讲"国民道德"这一近代课题的言说。"忠孝一本"的表述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文艺学教科书隐含着符号权力,并以本质主义倾向的面貌呈现出来.新时期以后,文艺学教材权力维度淡出,知识含义凸现,因而其本质主义倾向遭到了批判.本文主要围绕南帆、王一川和陶东风所编撰的文艺学教材,对其反本质主义的建构方法的得失,进行了批评,并对未来可能的反本质主义的教材,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基督教的历史经典文本尤其是福音书中的《马可福音》为例,讨论了其中内含的历史事实、历史言说、历史事件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在面对福音书这样的历史文本的时候,区别这三个层面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