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受女真族封建统治的影响,金代经学的发展缺少系统性与规范性。与同期并存的宋代经学相比,其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赵秉文、王若虚、李纯甫等学者的努力下,金代经学在实践中仍具有一定的建树,如以多重视角重新审视儒家经典解释形上学,公开确立儒释道三教合流解经方法论,突出经典解读中的"尚中"意识,沟通经学、史学,让"经史一体"成为可能等。基于独特的生长环境,金代经学的发展时常与"象数学"交织在一起,经学论述中常关注夷夏关系,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并存等。无疑,这些内容引人关注,极具学术探讨意义,进而也成为了金代经学自身最为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62.
由于宋代杨时《三经义辨》的亡佚,学界一直未能对其内容进行研究,亦无法讨论其如何驳正王安石《三经新义》。今通过对相关宋元文献的全面梳理,详考各家征引杨时《义辨》的内容,对《三经义辨》进行辑佚,改变了该书无可详考的局面,亦厘清了杨时《三经义辨》的成书及卷数的问题。同时将其与王安石《三经新义》的对应条目展开讨论,揭示其对王安石《新义》的驳正,更进一步发现:杨时《义辨》中有受王学浸染之痕迹,其对王学的打击有限,实际上此书在宋代之影响未如历来宣扬之巨大。以此,对杨时《义辨》及其学术重新作出客观的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63.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观念是超越时空、恒常不变之道,是经过儒者长期的精心筛选、提炼、组合而构建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先秦孔孟荀对五常都有论述,仁的根本与核心地位逐渐确立。经过汉初贾谊、陆贾、韩婴起步,到董仲舒"五常"提法固定下来,并初步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仁与义、礼、智纵向展开的内在思想结构,后来《白虎通》总结,扬雄、王充等人补充、修正,初步构建起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价值观。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把五常说成是天理,强调其本源性、普适性,增强其权威性,论证了以仁为本、为体,义、礼、智、信为末、为用的五常之道,完成了"五常"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64.
张贤勇 《现代哲学》2005,1(3):10-15
该文围绕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撰写的宗教论文,探讨了该文本的价值,分析了其中反映出的青年作者的思想结构,同时介绍并评议了国内学界对此文研究的一些新进展,最后对此文的中译提出了若干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65.
魏晋时期,王肃遍注群经,他所创立的经学派别,史称“王学”。王学与郑(玄)学之争,表面上是经学不同见解的争论,实质上具有极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就经学自身发展而言,郑学的确立是汉学的终结。而王学的出现,则体现了学风上的重大转变,开儒玄双修之端绪。  相似文献   
66.
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蜀汉经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嬗变。从理论形态上看,由今文经为主转向以古文经为基础的兼容今古文;从学术传承上看,师承之外兼重家学;从著述讲授上看,在继承本土经学长于《韩诗》、《礼》学的基础上,较少以谶纬灾异解经。嬗变之后的蜀汉经学虽与魏吴尤其是曹魏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对此后的蜀地经学史却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方军 《现代哲学》2006,(2):84-89
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两汉经学的式微与魏晋玄学的孕育中得以显现出来,其表现有三:一是其治道思想作为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性;二是其所关注时代问题的转变,围绕本末、名实、才性诸问题而展开;三是王符治道思想中所彰显出的人本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8.
本文依据智顗所著<摩诃止观>,解读天台"圆顿止观"的根本加行--"大开圆解"的实践义涵,及其正解圆开的教授方法.力图融和"教理"与"观行"两个角度,充分尊重佛教的特质,以佛教自身的实践原则,以智顗的止观教学法解读其所教授的止观法门.智顗止观加行理论及实践对重建当代中国汉传佛教道次第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9.
王肃反郑是经今古文融合的继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末年 ,经今古文的融合已是经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 ,在融合经今古文时 ,掺杂谶纬并且解经烦琐。王肃经学作为魏晋经学的代表 ,直接师承于荆州学派。荆州学派和王肃继续沿着“郑学”融合经今古文的道路前进 ,但却坚决反谶纬 ,解经尚简约。正是站在这一角度 ,可以说荆州学派和王肃反郑是经今古文融合的继续  相似文献   
70.
康有为揭橥孔子和经学的旗帜 ,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 ,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 ,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 ,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 ,开援西入儒之先河 ,拓展了儒家的外王学与内圣学 ,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