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庄若江 《管子学刊》2012,(4):113-118
一、前言:吴文化与吴文化研究吴文化源远流长,蕴藉深厚,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吴地①始终扮演着无以取代的重要文化角色。3200年前的泰伯自中原南奔吴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中原文化和江南土著文化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性融合。这一融合的结果,不仅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度——句吴,  相似文献   
202.
李炳烁 《学海》2011,(5):58-62
基于农村社会的特定关系结构,我国基层司法权力的运作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变通之道;而能动司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基层法官的职业角色和行为规范。这既是司法机关主动回应社会诉讼需求、满足民众正义期待、重塑自身合法性基础的努力,也是基层法院提升自身自主空间的尝试。但农村基层法官的实用主义路径和方法也存在过分依赖个人经验、解纷成本过高等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3.
杨伟文  李超平 《心理学报》2021,53(5):527-554
近年来, 资质过剩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环境不匹配现象, 引发了较多学者的关注, 但相关研究结论尚有争议。对包含383项独立研究、945个效应值及575061个研究样本的321篇文献开展元分析:(1)直接效应检验表明,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情绪(愤怒、无聊)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不显著; 在个体绩效方面,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角色外行为(反生产行为、离职)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角色外行为(创新、组织公民行为等)和任务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2)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表明, 资质过剩感能够通过增强消极情绪, 进而增加消极角色外行为、减少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 能够通过增强积极自我概念, 进而增加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减少消极角色外行为; (3)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在资质过剩感通过情绪-认知加工系统影响个体绩效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在高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弱,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正向影响; 在低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强,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负向影响。(4)资质过剩感与个人-工作匹配相关性较强, 与个人-组织匹配相关性较弱; 与二者相比, 资质过剩感对压力感、离职的预测效果最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资质过剩感对个体绩效的复杂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并为组织如何管理资质过剩员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4.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界定的是组织员工出于维护组织的利益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UPB在组织中难以被识别, 却可能给组织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兼具亲组织性和不道德性, UPB的研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有必要明确UPB的来源与界定; 亦有必要借鉴“不道德行为”的解释路径, 从理性决策和直觉判断两个解释机制对UPB前因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理论归纳梳理, 形成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亲领导不道德行为和亲团队不道德行为的细分研究, 中国本土背景下企业所有制形式对UPB理论模型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以及角色压力对UPB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5.
通过分析由问卷调查获得的274个配对样本,探讨参与型领导对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参与型领导与建言行为正相关,建言角色认知起中介作用;建言角色认知与建言行为的关系不仅受依赖型自我建构的负向调节,还受独立型自我建构正向调节;参与型领导影响建言行为的间接效应受依赖型自我建构的负向调节,受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正向调节。结论:参与型领导通过建言角色认知激发员工建言,员工自我建构类型影响参与型领导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6.
本研究基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通过时间与金钱两种助人决策情景,设计两个实验考察了人际敏感性特质对个体助人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两种情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低人际敏感性,高人际敏感性个体更容易做出助人决策;(2)相比低社会压力,高社会压力下,高人际敏感性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捐助的金钱更多; (3)高社会压力下,相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高人际敏感性个体为朋友与陌生人决策时会捐助更多的金钱。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性影响个体的助人决策,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会对不同人际敏感性个体的助人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7.
志愿工作投入直接影响志愿服务活动运转的效果,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工作投入影响机制展开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角色认同理论,构建了以主观规范为自变量、大学生志愿工作投入为因变量、角色认同和志愿服务激情为中介变量的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通过对33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回归和Bootstrap检验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有正向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角色认同和志愿服务激情传递的,志愿服务激情的中介效应更强;角色认同和志愿服务激情在主观规范对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中起着链式双重中介作用。研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8.
王天鸿  陈宇琦  陆静怡 《心理学报》2020,52(11):1327-1339
当知晓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即自己与他人在某方面表现上的差距已经明确时,人们对自我-他人差异的知觉准确吗?本研究发现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人们将自身的绝对表现(自己的表现与零相比的结果)泛化到对自身相对表现(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结果)的判断上。在7个研究中, 被试(N = 2766)得知自己的绝对表现和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并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结果显示,绝对获益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大于相对损失时;绝对损失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小于相对损失时;当泛化难以进行时,上述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及其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209.
本研究使用学习-测试范式考察传言对人际信任影响的泛化效应。学习阶段,被试对中性面孔和不同效价的传言或真实信息进行配对学习;测试阶段,被试作为投资者与陌生对家完成信任投资游戏,对家面孔与学习面孔具有40%相似性。结果发现,传言能够影响学习面孔的信任,并调节与学习面孔相似的对家面孔的信任投资;同时,传言对信任投资的影响只发生在女性对家身上。上述发现揭示传言对人际信任能够进行选择性泛化。  相似文献   
210.
胡安国《春秋传》主要是从儒家经世有为和勇于担当的主体精神去诠释君王的角色责任。君王的角色责任体现在“谨于礼”和“责于政”两个方面。前者不仅对君王提出了克己修身的道德要求,而且赋予很高的角色才能,是维护国家政治及社会稳定的需要;后者则认为君王是国家政事的最终责任者,应该勤俭自立并坚毅有为,以尽到自己的角色责任,有利于国家的强大和发展。最终君王在刚健有为中实现政府“有政”的各种价值。这种角色设计本质上是大一统政治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维护专制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