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讨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友谊质量量表(FQ)和网络社会支持量表(OSS)对来自河南省某3所高中的518名高一学生进行两年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青少年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呈逐步下滑趋势,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发展趋势则相对平稳;(3)友谊质量和网络社会支持均能分别解释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的轨迹,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2.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普遍存在不能与他人建立视线接触, 不能追随他人视线看向目标物体等视线加工(gaze processing)障碍。然而已有实验研究发现该群体在实验情境中普遍存在视线接触(eye contact)异常, 但其视线追随行为(gaze following)则存在正常与异常并存的现象。基于视线加工双通路理论的启示, 该障碍可能是由于视线加工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而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所致。然而, 该理论尚缺乏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是视线接触障碍潜在神经机制的直接证据, 还需进一步考察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对视线追随障碍的影响作用, 以及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即其补偿机制的神经回路及早期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3.
覃晓静  王亚 《心理科学》2023,46(1):34-41
研究以眼动追踪的方法探讨线索聚焦性对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加工过程的影响。实验1中,28名被试完成了线索聚焦和非聚焦两类PM眼动追踪任务。结果发现,个体在聚焦和非聚焦两类PM任务意向维持、意向提取阶段上均表现出不同的眼动加工特征。实验2中,研究进一步对线索聚焦和非聚焦两个PM任务中PM线索词重复次数进行平衡,并重复了实验1的研究结果,说明实验1所观测到的效应不是PM线索词重复造成的混淆,线索聚焦性影响PM的意向维持、意向提取过程,研究结果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04.
赵英  程亚华  伍新春  阮氏芳 《心理学报》2016,(11):1434-1444
以399名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分层回归,系统考察了汉语儿童同音、同形和复合三类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语素意识和词汇知识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2)控制词汇知识的自回归效应后,一年级儿童的同音和复合语素意识对其二年级的词汇知识、三年级儿童的复合语素意识对其四年级的词汇知识、五年级儿童的同形和复合语素意识对其六年级的词汇知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分别控制三类语素意识的自回归效应后,一年级和五年级儿童的词汇知识可以显著预测其二年级和六年级的三类语素意识,三年级儿童的词汇知识对其四年级的同形和复合语素意识有显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汉语儿童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存在双向关系,且不同类型的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关系随年级的升高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5.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对贵州省1094名青少年进行了间隔半年的两次测查,考察早期亲子分离对青少年后期同伴侵害经历及抑郁水平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早期亲子分离能显著增加T1同伴侵害和抑郁,并通过T1的同伴侵害和抑郁间接影响T2的同伴侵害和抑郁;(2)亲子分离、同伴侵害和抑郁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女生组中,早期亲子分离不仅能够显著增加T1抑郁水平,还通过影响T1抑郁间接影响T2的同伴侵害状况,且早期亲子分离也可以边缘显著预测T1的同伴侵害状况;在男生组中,亲子分离仅能显著预测T1的同伴侵害经历,对于T1抑郁及T2时间点的各变量则无显著影响;(3)无论是否受到亲子分离的影响,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均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早期亲子分离会导致青少年后期同伴侵害经历及抑郁水平上升,且主要体现在女生群体中,这为经历亲子分离后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对196名小学二年级儿童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测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检验了儿童字词阅读流畅性和篇章朗读流畅性等不同层面口语流畅性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控制了一般认知能力、汉字识别、口语词汇知识、快速命名和自回归效应之后发现:(1)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字词阅读流畅性对阅读理解作用的单向预测模型,儿童二年级时字词阅读流畅性对三年级的阅读理解,以及三年级时字词阅读流畅性对四年级的阅读理解均有显著预测作用;(2)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篇章朗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的双向预测模型,前一个测量时间点的篇章朗读流畅性可以稳定地预测后一个测量时间点的阅读理解,同时,前一个测量时间点的阅读理解也可以稳定地预测后一个测量时间点的篇章朗读流畅性。结果表明在排除了自回归效应和其他变量的作用后,只存在字词阅读流畅性对阅读理解的单向预测关系,而篇章朗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之间存在双向预测关系,这一发现支持了认知资源和自动化理论,并对阅读的交互-补偿模型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7.
以49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受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同时测试其父母教养方式。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多种发展轨迹,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年时间内,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呈显著下降趋势;(2)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存在两种下降趋势,即快速下降与慢速下降;(3)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这三种教养方式可增加两组初中生的网络受欺负行为,同时也可降低其网络受欺负行为的下降速度;(4)父亲情感温暖可显著预测快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过度保护可显著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情感温暖可显著负向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发展速度。上述结果证实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支持了Kowalski网络欺负模型。  相似文献   
108.
常逢锦  李新旺  崔睿思 《心理学报》2015,47(12):1454-1464
条件刺激短暂呈现并消失后, 奖赏立即呈现, 多次匹配后诱导出动物对条件刺激(信号追踪)或奖赏呈现装置如食盒(目标追踪)的接近。条件刺激与食盒间的距离是影响信号/目标追踪反应和损害联结学习的重要变量, 成瘾药物能够增加奖赏的诱因动机, 进而增加个体的奖赏寻求行为。距离能否通过损害联结学习而减弱成瘾药物的动机放大作用尚未见到报道。本实验采用autoshaping模型, 考察8、30和60 cm距离条件下吗啡处理对大鼠信号追踪和目标追踪的影响。结果发现:(1)信号追踪随距离增加而减少, 目标追踪对距离不敏感。(2)急性吗啡处理减少8、30和60 cm条件下信号追踪而增加8和60 cm条件下目标追踪, 慢性吗啡处理在8和30 cm条件下减少信号追踪增加目标追踪; 消退检测中, 吗啡前暴露减少8和60 cm条件下信号追踪而增加60 cm条件下目标追踪。(3)辨别反转学习中, 吗啡前暴露使30和60 cm条件下的大鼠偏爱旧信号、辨别力受损, 减少8、30和60 cm条件下大鼠对新信号的接触。这些结果提示, 距离较少影响吗啡的信号追踪抑制作用和目标追踪增强效应, 而易化吗啡前暴露对反转学习的损害。说明距离是易化成瘾药物对联结学习不利影响而非反转其动机放大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变化特点及其动态关系,本研究通过整群抽样法从5所北京市公立学校和1所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追踪时回收有效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调查的68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经过一年的城市适应,流动儿童整体的积极应对增多,消极应对减少,抑郁感下降,但社交焦虑水平无明显变化;(2)流动儿童个体在压力应对、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发展上均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年龄越小、来京时间越短、低年级及女生流动儿童群体的发展趋势更为良好;(3)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前测压力应对方式、抑郁感、社交焦虑均能显著预测后测相应变量的水平,前后测压力应对方式对抑郁感、社交焦虑均有即时预测作用,而前测抑郁感和社交焦虑对后测压力应对方式有不同的延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0.
采用聚合交叉研究设计,利用"学思维"活动课程,对某小学1~3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4年的干预培养,停止培养一年后,再次收集了数据,分析了变化趋势、即时效果及其长时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的表层动机和成就动机呈下降趋势;深层动机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男生的表层动机和成就动机都高于女生;(3)年级越高,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越低;(4)培养一年后,实验组学生的深层动机显著高于控制组,且长时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