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人类对生物运动具有较强的视觉敏感性,即使在视觉线索有限的情况下,仍能提取其中的社会性信息。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生物运动视知觉实验研究涉及的各类社会性信息,并归纳分析社会认知缺陷与生物运动视知觉加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促进对生物运动视知觉加工心理机制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2.
大量研究证实数字空间联结是一种稳定存在的表征形式。而关于数字空间联结的机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论,本文在系统整理了大量有关长时记忆"心理数字线"难以解释的研究后,分析总结了工作记忆在数字空间联结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多个研究任务分析了工作记忆不同成分,即中央执行、语音环路和视空模板等,在数字空间联结中的重要作用,并系统介绍了对数字空间联结的工作记忆序列位置的解释。总之,数字空间联结的工作记忆机制仍有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进一步探索的广泛空间。  相似文献   
163.
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脑成像技术在该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以初级视觉皮层(V1)在表象表征方式研究中的作用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基于脑成像技术开展的表象实质争论的核心问题,归纳分析了相关争论问题演绎发展的内在逻辑脉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表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能够促进相关研究问题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64.
采用光栅朝向分辨任务来探讨视知觉学习中是否存在关于45°对角线对称的镜像迁移现象.训练被试分辨15°或75°朝向3或5d,每天约1h,训练前后测量15°、75°、45°朝向的分辨阈值.通过训练,训练朝向(15°或75°)的阈值下降,该学习效应没有迁移至45°朝向,但基本迁移到关于45°对称的朝向(75°或15°)上.这提示,视知觉学习可能发生在中间视皮层,该皮层同时具有一定的朝向特异性和关于45°对角线对称的镜像迁移性.  相似文献   
165.
采用光栅朝向分辨任务来探讨视知觉学习中是否存在关于45°对角线对称的镜像迁移现象。训练被试分辨15°或75°朝向3或5d,每天约1h,训练前后测量15°、75°、45°朝向的分辨阈值。通过训练,训练朝向(15°或75°)的阈值下降,该学习效应没有迁移至45°朝向,但基本迁移到关于45°对称的朝向(75°或15°)上。这提示,视知觉学习可能发生在中间视皮层,该皮层同时具有一定的朝向特异性和关于45°对角线对称的镜像迁移性.  相似文献   
166.
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成志  冯霞 《心理学报》2009,41(12):1143-1151
无意视盲是指由于对某些事物的专注而导致的眼前对象被忽视的现象。它受到诸如非预想刺激的位置、大小、颜色; 非预想刺激与注意刺激之间的关系; 被试的年龄、专业知识、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改进的MR范式考察了“等时”和“等距”条件下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1)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和其呈现时间对无意视盲的比率有显著影响; (2)在一定的呈现时间范围内, 视盲率随运动速率的升高而降低, 但当维持相等的运动距离时, 视盲率没有显著变化; (3)当呈现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 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急剧减小, 即呈现时间制约着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两者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文末就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7.
人类视空间工作记忆分离的证据与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空间工作记忆系统是否可以分离及分离的内在机制是当前工作记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神经心理学、潜变量、双分离、发展以及脑机制的研究所提供的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人类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存在分离。一些研究进一步揭示,编码方式的不同和注意参与机制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视空间工作记忆分离的两个主要原因。这篇文章对已往实验结果进行了论述、分析和评价,指出了以往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8.
任衍具  禤宇明  傅小兰 《心理科学》2007,30(5):1077-1080
本研究采用空白单元格定位任务,探讨序列刺激整合的时间特性。实验1重复前人的实验,验证了时间间隔对整合绩效的影响;实验2系统操纵了对先前刺激的编码时间与时间间隔,结果发现,编码时间越长,记忆的效果越好,虽然会妨碍对随后刺激的知觉,但整合绩效越高;而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延长编码时间带来的优势逐渐减弱。结论提示,人们能够整合视觉短时记忆和视知觉的信息,而且这种整合的时间特性不同于知觉整合。  相似文献   
169.
自传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AM)是个人生活事件的记忆,它在人类认知中建构起自我、情绪、个人意义及其交互作用的主通道。对自传记忆的研究在广度上极大丰富了记忆的研究内容,并成为记忆研究乃至整个认知心理学新的方法论的增长点。利用PET,fMRI和皮层慢电位等手段对自传记忆进行研究,可以加深对自传记忆神经机制的认识。就Conway等提出的SMS模型中,自传记忆提取的神经解剖分布,自传记忆提取偏侧化问题和海马在自传记忆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分析比较了自传记忆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0.
外显和内隐认知功能区别的关键是有无意识觉察的出现,脑损伤神经心理障碍为探讨内隐/外显加工的“纯净”分离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典型的视知觉神经障碍中的盲视、认识不能、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及其神经基础的探讨,证明了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加工完好和外显加工损伤之间的分离,说明内隐和外显加工有着不同的神经基础,但这种分离的神经基础是什么以及这种分离的本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外显加工的反向损伤是没有进行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