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传统的精神疾病诊断以一种经验式的分类手册来诊断精神疾病,而莱因主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视角来理解精神疾病,认为家庭或社会才是精神疾病的真正来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莱因主张通过改变患者的生存环境来促使其进行自我恢复.莱因的思想推动了当代精神病学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12.
刘震 《周易研究》2007,(2):19-23
帛书《易传》中的《昭力》篇虽然字效较少,但其结构完备,内涵清晰,属于帛书《易传》中十分具有特色的一篇释文。然而由于其篇末的字数标记,许多学者认为《昭力》与《缪和》属于一篇文章。亦有的学者认为《昭力》中论及“卿大夫”与“国君”,乃以《易》论政,属于政治论的范畴,不属于解《易》范畴。笔者通过研究《昭力》对卦爻辞的解读,认为《昭力》恰恰是一篇独立成章的解《易》文章,而且其所体现的是与帛书《易传》其他篇章不尽相同的解《易》理念,其“六经注我”的解释学理念也是我国典籍中出现较早的。《昭力》篇的研读对于我们认识孔子的政治论点与易学观念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13.
《启示录》的象征语言与永恒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语言方面与时间方面,对《新约》中的独特文本《启示录》展开言述。《启示录》作为《新约》预言与启示的唯一书卷,它在语言上以象征传达关于未来诸世代和种种事件的讯息。每个具体的象征意象中,又有象征的能指和所指的差别。根据《启示录》的言说方式,如第一印中的骑马者象征敌基督,白马象征他的最初的得胜(第一级的象征),但敌基督最初的得胜也不过是上帝最终审判的象征,或者说是上帝最终审判的构成部分(第二级的象征)。第一级象征语言的所指(敌基督、他的最初的得胜),构成第二级象征语言的能指,即第一级象征语言的所指和第二级象征语言的能指是同一的;第二级象征语言的所指却是基督的最后审判事件。正是通过这种层级的象征性言说,约翰完成了他在福音书中未完成的基督论——关于耶稣的再来和审判的言说。这种末世论的信仰,和《启示录》的时间观相呼应。在约翰看来,上帝是时间的起点和终点的设定者。上帝的全能使他成为永恒,而上帝的全能性首先又呈现在他的永恒性里面,呈现在他对时间的超越性里面。另一方面,约翰又生存在一种短时段的末世论时间观中。它意味着:公元一世纪早期的基督徒相信在基督升天后与他再来(基督复临)之间的时间,是一段短的时间。换言之,他们相信耶稣将很快复临,期待世界的末日将在不久的将来来临。  相似文献   
914.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演变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诚信观在春秋以前萌芽,形成于春秋至战国时期,秦汉时期被规范化,宋明时期具有强烈的哲理化倾向,到明清时期走向了实用化的道路.中国传统诚信观具有强烈的自律倾向、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单向的道德义务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15.
目前,我们国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一种执政纲领的提出,其实也正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和谐境界。回顾上下五千年,中国人历来以追求天  相似文献   
916.
长久以来,人们迷信于能力测验,常凭测验的结果对一个人的能力做出判断,并用它预测一个人未来成就的高低。而斯腾伯格(R.J.Sternberg)最近却提出了一个批判性的观点,认为所谓的“能力测验”和任何学业或职业成就测验是一样的,它测的也是个体正在发展中的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暂时水平,其测验结果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也不能用作预测。并由此提出此观点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17.
由比较看荣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是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在该体系内,他着重从内因的角度探讨个体的心理动力系统及社会性,强调个体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以及具有的基本自由和主动性。进而将研究对象扩展至健全的个体,采用综合建构的方法进行分析。在人类命运问题上,他也持乐观态度,从而表现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渐趋一致的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918.
奚彦辉  高申春 《心理科学》2008,31(6):1424-1426
从心理学视角探究老子的自我观,指出老子的自我观本质上是一种顺应的自我;其中,顺应的前提是"明",顺应的基点是贵身,顺应的方式是无知、无为、无欲,顺应的工夫实践是致虚守静,顺应的环中则是保持自我之真、不失自身的主宰.最后,指出老子顺应的自我的理想形象,以及老子顺应的自我观对塑造健康自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19.
把条件推理命题作为一种观点置入一种具体的情境中[1],考察了"自己"与"作者"两种不同立场下,说服、劝阻与中性三种效价下的命题后件以及个体持有的内隐观点对大学生被试推理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对大前提的语义表征取决于个体所持有的内隐观点.(2)就说服与劝阻两种效价而言,人类的思维绝不是简单的对于积极的结果表现出"趋向",对消极的结果表现出"回避".(3)就两种立场而言,在作者的立场下,并没有得到更符合逻辑的推理结果,因此双加工理论还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920.
戴震坚持"理欲统一",在"欲根于性""以情絜情"等论断的基础上,从"自然"和"必然"层面深化"理寓于人欲之中"思想,批驳宋儒"存天理,灭人欲"。戴震孟学四书之理欲观,前后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凸显戴震对程朱理学由怀疑、远离到全力批驳的心路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