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21.
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剖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环保部门面临的价值冲突与行动困境:(1)观念冲突、(2)忠诚冲突、(3)履职困境,最后,尝试性地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922.
马云驰 《现代哲学》2008,1(1):104-108
哈耶克认为传统、宗教、道德并非出自任何人的刻意设计或创造,而是自发生成与发展的,且在个人生活和社会进化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宗教、传统和道德一样,对行为都具有规则性意义.宗教通过影响人们形成观念和选择的过程中对传统和道德起着维护和促进作用.传统、宗教、道德共同维持和扩展社会的整体秩序.  相似文献   
923.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同时,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见,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理念的共识语言,更是一种生产与生活实践的落实要求.  相似文献   
924.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这三句平直易解的话,由于缺失具体语境,在孔子身后的数千年间,语义泛化,被加以最通俗、最一般的解释.学就是学习,习就是温习或复习.由此也产生了"学习"一词.并且,"不亦乐乎"也化为习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也成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的套话.本文运用本证式的语句互见法,以<论语>证<论语>,首先对这三句话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考证.考证结果认为,"学"字,大多是指为了干政"复礼"而进行的学习,"习"是演习与实践之意,"时"则是"适时"之意.又根据前人的训释,将"朋"解为"众".与上述考证结果相应,笔者还从<论语·子路>篇所云"叶公问政,子日:近者说,远者来"一句发现了理解<论语>开篇语境的密码.这就是"问政"的"政"字.关于这句话与<论语>开篇的联系,历来无人揭示,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论语>开篇的语境.由于这一发现,<论语>开篇豁然开朗,孔子说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对为政者言为政.  相似文献   
925.
《论语》之"学"历来有多种解释,这些解释有其内在的联系:从内容上讲,《论语》之"学"是以"孝"为基础的修身为其始,以处世、治国为其最终目的;从途径上讲,六经为其学习方法之一;从效果上论,则有自觉、觉他两重含义。《论语》之"学"对当今社会最有启示之处就在于应从孝悌入手,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只有如此,"学"才能够成为一件愉悦身心之事,而并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相似文献   
926.
在原始社会里,对种族繁衍的重视导致了生殖崇拜的产生,因而使得中国的彩陶艺术与生殖崇拜观念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由于马家窑文化时期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过程,因此先民们的生殖崇拜观念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在马家窑彩陶艺术中留下了特有的痕迹.  相似文献   
927.
科学的无神论者与人创造出来的、反过来控制人的虚幻观念作对,但他从不敌视人,恰恰相反,正因为他热爱人,才敢于用行动坚定地反对反对人的观念。千百年来,人们被自己制造的虚幻枷锁禁锢得太厉害了,有时甚至不忍目睹。人的思维需要更为清新的风;人的行动需要打破枷锁的自由、广阔与光明。事实上,这股“清新的风”已经吹了数千年,但很多人似乎一直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思,或者思而无果。我们愿与正直的人们一起为减少人的迷信与怯弱,增加人的自信、力量与荣光尽绵薄之力。在这个栏目中,我们选编了无神论或(宗教)哲学相关的经典之作,虽然它们有着无法避免的时代特征,但穿越百年、千年的时空,今天仍旧能够感受到它巨大的思想魅力给心灵带来的震撼,给思维带来的新鲜活力和深沉力量。  相似文献   
928.
农耕时期,武陵山少数民族村民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关于生产、生活的“共同观念”,这些“共同观念”成为村民日常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维系了该区域农耕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共生,对传统村落及乡土文化保护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村民的“共同观念”日益淡薄,对武陵山民族村落的保护及文化传承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研究如何将农耕社会村民内化于心并自觉遵守的“共同观念”进行重构,对该区域传统民族村落及文化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9.
2012年7月3日,《心理科学》第二次"主编扩大会议"在辽宁大连国航宾馆召开。《心理科学》主编李其维、副主编卢家楣、周晓林、桑标(常务)、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永迪,编委江光荣、苏彦捷、李红、杨丽珠、余嘉元、邹泓、张卫、张明、张文新、陈中永、金盛华、赵国祥、郭  相似文献   
930.
郑剑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3,36(6):1491-1497
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非凡人物生命故事的一门学问。文章对百余年来国际心理传记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案例研究阶段、理论探索阶段和学科发展阶段。该学科在传主资料的筛选与处理方法、解释模型等理论研究方面已获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并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开展心理传记学研究,要避免人物研究的病理化倾向和艺术式的纯质化道路,并加强应用探讨以及着手进行中国杰出心理学家的心理传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