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春季养生     
逸山 《中国道教》2008,(1):54-54
春三月起于立春,经雨水、惊蛰、春分、谷雨、清明,止于立夏前一日.<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即春季为推陈出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人在春季也应顺应自然,推陈出新,可早起晨练,活动肢体,调养肝脏.  相似文献   
62.
走进白桦林     
记得,春天亭亭玉立的白桦林,雪白的裙纱垂地,躯干上柔情脉脉的眼睛。迷惘中的我来到林中,深一脚,浅一脚,想寻找一张献给真爱的桦皮诗笺。突然,狂暴的雨倾泻而下,如银河决堤!风鞭一下又一下抽碎了她嫩绿的枝叶,抽碎了她蜿蜒伸展的线谱,惊散了鸟儿的音符,痛楚的她泪湿玉臂,娉婷婆娑变成了绝望的舞蹈。断翅的白天鹅踉跄飞远。  相似文献   
63.
"有法"与"无法"论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很重要的一对概念,并且贯穿于石涛一生绘画美学思想的始终.石涛认为绘画有规律、法则,但并没有绝对不变的规律、法则.规律和法则都是不变与变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有与无的统一、大与小的统一."无法而法"论来自哲学变化论,是变化论在绘画法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4.
敬畏与智慧:《道德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5.
传承与发展:简论稷下学宫与我国尊师重道传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捷 《管子学刊》2001,(3):17-22
稷下学宫是我国战国时期惟一的一所“官办”大学堂。作为当时东方文化教育与学术的中心,它既弘扬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尊师重道教育传统的丰富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医学,大量吸收有文化素养的儒生学医,"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文人士大夫习医风气蔚然盛行,主要表现在:整理编撰方书,通晓中医之理,谙熟养生之道,记载医学史料等方面,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发展了中医学术理论,而且提高了医家人文境界.  相似文献   
67.
正在以往的研究中,我曾提到可以用"可持续性"来解释"恒道"。这样解释旨在表明,根据《道德经》文本,"可持续性"保留在人们的内心理念中。这一观点与《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恒道"的不可见性是相一致的,除此之外,它还对道教中的一个著名论点"无为而无不为"提供了一个论据。究竟什么样的可持续性是《道德经》中要表述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弹性"。"弹性"不仅是个人的技能和个性,也是保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8.
传统观点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其实荀子言"性"有两个维度:在"人生而静"层面,"性"乃"朴"也;在"感于物而动"层面,"性"趋"恶"也。"性朴"与"性恶",在荀学的观念体系里既无主次、核心非核心之别,更无矛盾和不兼容之状况存在,二者实乃同一逻辑链条上前后紧密相扣的两环,皆为荀学理论不可或缺之有机组成部分,苟失其一,则荀学即不复为荀学矣。故既不可以"性恶"论遮蔽"性朴"论,亦不可以"性朴"论否定"性恶"论。  相似文献   
69.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70.
诸圣相通功     
诸圣相通功这端信理是从教会的特性中引伸出来的。在讨论之前,有必要重温一下教会是基督奥体的道理。耶稣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谁居住在我内,我居住在他内,他就多结果实。因为离了我,你们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