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菩提一叶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苦其不能欢喜忍受恶毒之骂,如饮甘露着,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汉字“忍”是“心上一把刀”,说明忍的的不容易,同时也反映了被迫的痛苦。佛说“欢喜忍受”、“如饮甘露”没有一点被迫,没有一点痛苦,完全心甘情愿!心甘情愿,这四个字太重要了,做到了心甘情愿还有什么委屈心、分别心,做到这一点才是“入道智慧人”啊!忍辱波罗蜜是六度中的一条,要忍辱度无极,对治瞑恙,使心安住,这是做到定心的关键。强忍终究是有限度的,而心甘情愿才有包容一切困难挫折的力量。做到心甘情愿,要有大的…  相似文献   
22.
陈长松 《法音》2015,(6):56-57
5月25日(农历四月初八)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广济寺举办庄严隆重的浴佛法会,纪念佛陀诞辰2639周年。会长学诚法师、副会长演觉法师、副会长宗性法师,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副局长蒋坚永、巡视员裴飚,全国政协民宗委办公室主任吴亚东,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田青,艺术家韩美林,《西游记》主演六小龄童、马德华、刘大刚、汪粤,以及首都佛教信众数千人参加了法会。  相似文献   
23.
未为历代汉文大藏经收录的佛教斋供仪式文献中,发现了一大批明洪武年间已经出现的与《西游记》有密切关系的新资料,包括唐王入冥与回阳还受生钱、唐僧取经的时间和原因、取经诸人与取经历程、雷音寺取经与《大藏总经目录》等内容。将这些资料与诸本《西游记》内容作比较,可知《西游记》的成书明显受佛教斋供仪式文献的影响。世德堂本对佛教斋供仪式内容的增加,又影响了此后成书的诸本《西游记》。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研读《长春真人西游记》,对长春真人丘处机"一言止杀"的救世度人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25.
张强 《学海》2008,42(3):168-174
<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比,<金瓶梅>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述结构及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26.
蔡铁鹰 《学海》2006,(1):172-176
顺昌发现的“齐天大圣”家族,不能证明孙悟空祖籍福建,但可以证实中国本土文化中称为齐天大圣的猴故事确实独立存在过,并通过杂剧《西游记》与以佛教色彩为主的孙悟空猴合二猴为一猴,最后产生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精彩的“大闹天宫”故事,便是中国本土猴“齐天大圣”家族对《西游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7.
众所周知,《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时西行万里取经的玄奘大师,他九死一生的取经历程,为小说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相似文献   
28.
《思维科学通讯》2006,(4):14-15
有的读者可能提出问题,说:“李白写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西游记》里创作出孙悟空,这不也是思维的结果吗?这个结果能和存在同一吗?谁见过三千丈长的白发人?谁见过猴头猴身却会说人话、聪明、比人的本事还大得多的猴”?这个问题涉及艺术思维和其他思维(日常生活思维、实践思维、科学思维等)的共性及艺术思维特有的个性的关系问题。艺术思维的对象是现实生活,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只是主观任意地胡编乱造,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人看的。  相似文献   
29.
相信很多读者在黄发垂髻、初懂事理时代,都看过一部叫做《西游记》的章回小说。书中有一段讲到主角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后来,他的师傅便给了他一顶精致的帽子,起先他倒也欢喜地接受并戴上,但怎知里头居然藏着一个名为“紧箍”的铁环,就是那个不起眼的铁环,紧紧地套牢了他的头,也紧紧地套牢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30.
树大召民亦作“树高招风”。类似词语古已有之,如三国时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早见于掸宗重要典籍《五灯会元》第十九卷“太平禅师法嗣·何山守狗禅师”:“同与游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师入水,遽问日:‘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回:‘潭深鱼聚’。悟日:‘见后如何’?师日:‘树高招风’。”作为掸宗公案,自然可以启发思推,供人研究,并成为后代依凭之法式;但因机峰峭峻,见解玄微,令常人难解,而“树大招风”以俗语留传至今。从字面上看是说:树木高大了,容易受到风的打击,以此比喻人的名声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