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陈都伟 《世界哲学》2005,3(5):107-110
本文分类介绍了丸山学派、"近代的超克"式思想派别、后现代主义、保守主义等学术和思想派别对丸山真男的研究和评论,从中可以大致窥见当代日本学术界的内部格局和动向.其中,米谷匡史的丸山真男研究最值得注意,是本文的重点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722.
粗野和苍白是当代城市景观的病症,而开展当代城市批评需要以一种景观美学为尺度和方法。为这种美学的构建本文首先注意到了三种优质学术资源:佩茨沃德符号论的文化批判哲学、科纳等人推动下的正在城市中复兴的景观建筑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建筑师的设计关学。借助这三种资源将使我们有希望建构一个具有哲学基础、意义分析和景观批评三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美学视域。  相似文献   
723.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宗教学原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顾问吕大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2年6月28日14时20 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1岁。吕大吉同志1931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县,1952年8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相似文献   
724.
王徵略传王徵,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泾阳鲁桥镇王家堡。字良甫,又字葵心,号了一道人,又号支离叟,天主教圣名斐理伯(Philipe),乡人私谥端节先生。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乡试中举,后困公车近三十年,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登文震孟榜进士。王徵饱读经典诸书,才富五车。名理渊涵,躬行砥砺。任直隶广平府推官,辨清白  相似文献   
725.
自本刊2006年第四期发表一组关于中医的文章(包括张功耀的“告别中医药”一文)后,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目前编辑部已收到各方面的稿件200多篇,涉及的内容已远超出如何讨论中医的范围。如:如何定位传统医学?医学应否划分为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现代科学的标准是否适合于中医?中医应否接受实证科学检验?传统医学在当代医学体系中地位是什么?  相似文献   
726.
本文对如何看待伊斯兰传统中的神性与人性,如何理解伊斯兰文明的开放性、创造性和宽容精神,如何评价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史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7.
美是无法言说的,美学却是要去言说的。现代美学要走出古典美学的本质主义的陷井。手指指月而手指非月,美学要说好那些可说的,让人去通过所说领悟那些不可说的。  相似文献   
728.
对西方道德代价思想史进行梳理,能为分析当代社会道德困境的根源、明晰解决道德难题的理路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着力从德性伦理出发探讨了私有财产制度对个人道德素养的侵害;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在神学的外衣下分析了社会的“恶”出现的根源以及规避恶的方式;近代的思想家自觉探讨了社会发展中的道德代价,论证了道德代价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推动力;现当代思想家批判反思了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现代性要素的发展给道德带来的负面效应,促使伦理道德成为考量发展实践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729.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7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