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中西医学构成了一对不可通约的科学理论,分别代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认识方式.基于二者整体的互斥性,且为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的知识体系,互补是最佳选择.中西医互补的科学内涵为:"结构"医学与"功能"医学互补;"还原"医学与"整体"医学互补;"求简的"医学与"存繁的"医学互补.  相似文献   
222.
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的各种美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及抽象主义等等.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23.
《天风》2009,(2):35-35
英国天主教与圣公会举行联席会议;犹太人用不同方式过赎罪日;考古学家发现疑似耶稣年代香膏;宗教领袖呼吁发达国家带头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美国公立学校重开圣经文学课;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呼吁各界和衷共济共度时艰。  相似文献   
224.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样式不断颠覆着架上绘画的艺术主流地位,但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蜕变以及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等样式的衰退,架上绘画的回归和复兴则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25.
数字生命     
人一生的时间,从摇篮到坟墓,大概有24.75576亿秒。这个庞大数字,令人惊诧。然而对于大宇长宙来说,它不过如大海聚沫,刹那生灭。一名发达国家两三岁的幼儿,要比一个坦桑尼亚人一辈子产生的二氧化碳还要多。城市儿童在3岁之前,要用掉3800块尿不湿。尿不湿省却了父母洗尿布  相似文献   
226.
一位西方作家说: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老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老师去点燃。 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最常听到这样的话,一个父亲或者一个母亲在训斥自己做了错事的孩子:你真是蠢得不能再蠢了,你能够做成什么事情!人家哪个孩子不比你强!  相似文献   
227.
中、西方绘画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两大审美体系:西方绘画以再现、摹仿、写实取胜.中国绘画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两者都对人类艺术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228.
王大洲 《哲学动态》2008,(3):106-108
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工程哲学是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近年来工程哲学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研究范围日益拓展,学术会议和交流日益频繁,相应地,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起来.  相似文献   
229.
实证主义问题是影响我国心理学全局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文章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内涵、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等3个方面,对我国心理学界20余年有关实证主义的课题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概括,并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谈了作者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230.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4,36(2):212-218
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存在着现代主义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对立和冲突。冯特以来的西方心理学流派大多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1)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2)信奉经验主义;(3)个体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其主要特征为:(1)批判的倾向,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构;(2)把社会建构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3)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尽管两种倾向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两者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方面,从而构成了超越两者的基础。两种取向的超越需要以科学实在论作为元理论的基础,并需要双方互补、合作和开放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