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梁启超《新民说》强调以道德塑造新民,借新民救亡图存。梁启超提出“公德 —私德”的分析框架,并根据自身理论及实践的结果,于不同时期给予了相应的侧重性说 明。他指出,民德并非单独的存在物,必须与民力、民智相匹配才能发挥作用,三者之间构 成“三位一体”的共在关系;道德工夫务求简易,借助正本、慎独与谨小,塑造道德的 纯正动机、自觉监督及可行起点。透过梁氏的道德思想及其引发的道德问题争鸣,既可以见 证道德培育之于个体生命成长及社会秩序维系的必要性,也可以探究道德生成及其发挥作用 的局限性,更可以为当前社会道德培育提供相应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2.
晚明汉语西学文本《修身西学》的第十卷第四章《论义德功务》脱胎于17世纪耶稣会神学家莱修斯的《论正义》一书。中西融合之后的义德,一方面体现在契约双方应遵守自愿、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肯定并保障契约双方的合宜之利。而"义德"在儒学体系中,除道义之外,常被用于警惕和对抗"利"的存在。在晚明民间契约已形成常例的状况下,未见儒学之"义"对契约进行系统规范的阐释。儒学在以道德指导经济活动这一现实层面的缺席,为西方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同时,西方伦理学中的"正义"东渐也更新了儒学之"义"。  相似文献   
113.
操作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的方式有两种,研究发现相对重要性会造成进行中任务的损耗,而绝对重要性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尽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进行中任务占用认知资源的情况有关。我们使用绝对重要性的指导语来操纵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高或者低,并且以Stroop任务作为进行中任务,来考察绝对重要性和认知资源占用的交互影响。结果发现,在进行中任务一致条件下,绝对重要性的增高促进了进行中任务的完成;而不一致条件下,则会阻碍进行中任务的完成。这说明,进行中任务的认知资源变化与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对进行中任务的影响有着交互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4.
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5.
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了加工焦点性和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的焦点性和加工类型的一致性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讨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在在焦点加工和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焦点加工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非焦点加工,且不受进行中任务负荷的影响;不管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的加工类型是否一致,在进行中任务负荷较高且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场独立大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场依存大学生。本研究结果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16.
重塑中医魂--《中医初学者的困惑》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大学中医生切身体会,解读面临的诸多困惑,分析产生困惑的原因及危害,并从宣传、教改、临床带教诸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定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亡定义是现代生命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对死亡定义或死亡概念的探讨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60-70年代,由于脑死亡问题的出现,这种讨论达到其顶峰,它涉及到医学、社会学、法律学、公共政策等各个方面.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死亡定义,然而,在这样的探讨作出之前,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定义死亡的原初理论,而这个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我们这里要特别提到罗伯特·威契(Robert Veatch)的死亡定义理论[1].  相似文献   
118.
中国美学以"中和"为最高境界和理论范式,乃源于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思维文化.其一,"中和"范式以审美矛盾因素的两面、两极、两端……(即"两")为基本架构,这正贯彻了中国传统以"物生有两"观念为基点的"耦两"型或以<易>为范本的"阴阳两仪"型思维模式.其二,中国传统"耦两"思维同西方近代的主客二元思维根本不同,其本质差异就在于"耦两"思维不脱离"一"的根本原则,关注的是"一两"关系.立"两"最终是为了明"一".其三,"两"所济所明的"一"实质上就是"中"."中"同"美是和谐"的古典美学理念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和"这一中国特色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19.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120.
郭彧 《周易研究》2004,(3):39-45
本文以朱震所列周敦颐<太极图>"动阳"二字的标注为突破口,对比杨甲<六经图>、<道藏·周易图>所列及朱熹改造等诸流变图,结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及<易通>的文字叙述,考证了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笔者认为,对<周氏太极图>的考辨,应从其"流变"人手,进而求得其图之原貌,然后方可进入考证其图之来源.文中指出:周敦颐以太极为一气,主太极有动静而生阳生阴之说,而朱熹则以太极为一理,而"理不会自动静",动静只是阴阳自身之动静,出于建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便有意对杨甲所列<周氏太极图>进行了改造.于是,通过比较二人太极观之不同,便可从中分辨<太极图>原图与改造图之间的差别,从而分析其二人各自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