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1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许叶萍  石秀印 《学海》2011,(1):115-123
本文提示了与农民工有关的双层级差现象,认为马克思的"资本-剥削"概念不能对此提供足够的解释。根据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基于东方社会的现实,提出了"权力-剥夺"概念,认为这是双层级差现象的原因。"权力-剥夺"也可以延伸到对中国社会越来越大的其他社会差别的解释。  相似文献   
82.
知觉觉知的神经相关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耿海燕  吴艳红  朱滢 《心理科学》2002,25(6):716-719
近年来随着脑认知成像技术的引入 ,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 ,对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neuralcorrelates)的研究[1] 显得尤为突出 ,大量研究都发现了特定的神经信号与知觉体验 (perceptualexperience)之间的高度关联。这类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每种心理状态(如意识状态 )都有一个相关联的神经活动状态 ;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它所对应的神经活动状态不可能不发生变化。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的研究也就是对心理状态和神经活动状态之间关系的研究[2 ] 。首先要正确理解知觉觉知 (p…  相似文献   
83.
刘红林 《学海》2001,(4):163-165
台湾言情文学的作家大都为女性.它是在前期女性文学对女性婚姻悲剧充分展示的基础上,正面呼唤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它开始把女性作为精神主体,作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社会力量去表现,对世代相衍的"男优女劣"、"男尊女卑"观念大胆质疑,但女性的依附性和被观照性仍显而易见.它对父权文化还有一种自觉的认同与维护,并向落后的封建伦理道德俯首称臣.因此,它只能算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同路人,与其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题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4.
释明圣 《法音》2021,(11):28-33
佛制女众出家受具,在沙弥尼十戒之后,必须经过式叉摩那尼二岁学戒。然如此重要的一步,却在中国佛教这条历史长河中沉沉浮浮,有时被想起,有时被遗忘。如今,恰逢盛世,戒法兴隆,式叉摩那尼戒法逐渐被实行,但因为沉没太久,导致很多出家僧众,对此认识的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也还不够。故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式叉摩那尼戒法的梳理,可以使更多的出家女众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85.
本研究考察操作表征(operational representation)在被试操作效应中的调节作用。选取结构性/功能性操作表征短语各160个,分析再认判断中的脑电差异。结果表明,动作编码比语词编码诱发更显著的P1、N2pb和N400;在500~700ms时间窗,相比于语词编码,对结构性和功能性操作表征短语进行动作编码均可显著诱发了中央区更负的平均波幅;在700~900ms时间窗,仅对于结构性操作表征短语,动作编码比语词编码诱发了前额叶更正的平均波幅。研究为动作编码的语义反馈加工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动作信息再激活与动作表征观点的整合提供解释方向。  相似文献   
86.
SPT是增强了项目特异性信息还是增强了项目关联性信息一直是SPT效应研究的主题。研究从项目特异性信息和项目关联性信息两个层面综述了SPT效应编码机制的相关研究。在项目特异性信息方面,研究剖析了SPT增强项目特异性信息加工的具体内容、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以及SPT增强项目特异性加工的原因。在项目关联信息方面,研究分类梳理了情景关联、项目与环境的关联以及类别关联在SPT效应中的作用。未来研究应着手探索SPT能够增强项目特异性加工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7.
被笑恐惧、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是三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被笑恐惧指个体在害怕被嘲笑而产生的恐惧上的差异,被笑愉悦指个体由于被别人嘲笑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笑他愉悦指个体因嘲笑他人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文章阐释了被笑恐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同时介绍了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概念的构建和测量。对三者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三个概念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差异则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8.
陈辉 《哲学动态》2022,(11):81-91
事件问题是马里翁现象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在马里翁的讨论中,从广义来说,事件不再只是某类充溢现象,而是界定了一种优先于对象模式的现象显现模式,即现象的自身自主显现。就其显现机制和现象特征来说,与处于因果律规定之下的可预见的对象不同,事件超越因果律而不可预见地自身自主发生。马里翁指出,事件确证了现象的自身被给予性的绝对优先性,它需要依据无限解释学而被理解。马里翁的事件现象学一方面确保了现象显现的权利,开放了现象和现象学的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其神学化的解释倾向,它也造成了现象之可能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89.
成翔  李方君 《心理科学进展》2023,(12):2406-2418
组织中的明星员工常因其卓越表现而成为他人妒忌的对象。被妒忌既可能会引发员工的积极体验,也可能会引发消极体验,进而对工作绩效、人际行为产生不一致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于这些不一致的发现缺乏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解释。基于能动与共生的双重视角模型,探讨被妒忌对个体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调控的不同影响,并着眼于能动与共生对个体而言的相对重要性梳理相关的边界条件,以期增进对被妒忌效应的系统理解,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启示组织对明星员工被妒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0.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做出了实显性意义上的现象学突破,但是这样的一种突破不仅在胡塞尔看来,而且在德里达、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看来,是不足的或者是成问题的.那么,问题的关键便变为了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现象学意义,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与马里翁也产生了不同的阐释倾向,从而以此为始基走向了不同的还原道路,亦即由被给予性或者存在所趋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