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李美佳  庄丹琪  彭华茂 《心理学报》2018,50(11):1282-1291
采用2年龄(老年/年轻)×2表面相似性(高/低)×2结构相似性(高/低)三因素混合设计, 考察表面信息和结构信息在基于问题解决范式的类比推理老化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老年人的类比推理成绩显著差于年轻人。源问题和靶问题的表面相似性和结构相似性的提高, 会促进个体检索源问题, 并提高推理质量。对于老年人而言, 表面相似性更重要; 对于年轻人而言, 结构相似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32.
姜平  张丽华 《心理学报》2021,53(4):400-412
有关职场排斥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结果, 已有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论, 表明该领域还存在潜藏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发掘。为此, 基于自我表现理论, 本文构建并检验了一个有条件的间接作用模型, 探讨遭受职场排斥的个体如何以及何时可能获得更高的绩效评价。基于一个情景实验和一个多时点、上下级配对的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支持了理论假设:职场排斥会激发个体表面顺从的应对策略, 并且这种应对趋向对高集体主义倾向的员工更为明显; 而在领导的集体主义倾向较高的情况下, 高表面顺从的下属能获得更高的绩效评价; 当且仅当下属和领导的集体主义倾向都较高时, 职场排斥通过表面顺从对绩效评价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3.
冉奎  雷瑞鹏 《世界哲学》2016,(3):99-105
在排他性论证的讨论中,班尼特、钟磊等人从反事实条件句出发展开讨论。本文以他们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为例,考察了排他性论证中的附生性和因果关系,认为它们都只表达了一种对应关系。所以,从对应关系的层面重构排他性论证及相关讨论,对于把握排他性问题的本质是有益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排他性论证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人们等同地处理了精神因果和物理因果。但是物理因果发生在空间中,精神因果则不是,正是对它们的等同处理导致了排他性论证中的冲突。  相似文献   
34.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解决这种疑难从句法结构入手,是正确的办法。先秦与此相关的句子,有三种结构:前两种是,"NP+不如+NP"结构和它的变式"(VP+)不如+VP"结构,前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者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三种是,"NP+不如+NP+之+VP"结构,如: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我们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特殊的"NP+不如+NP"结构,它与"NP+不如+NP+之+VP"结构似同而实异:"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纣之不善"对应的是"是";即,前者对应的包括"之+VP"(之亡)而后者不包括它(之甚)。先秦两汉典籍中存在的诸如"星之昭昭,不如月之噎噎"一类句子也能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35.
张奇  赵弘 《心理学报》2008,40(4):409-417
设计并运用了三种表面特征变异的二重样例和三种结构特征变异的二重样例,对二年级小学生解决算术应用题的迁移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原样例的学习就能明显促进了二年级小学生解决与原样例表面特征不同而结构特征相同的近迁移问题;学习三种表面特征变异的二重样例后没有产生明显的远迁移效果;而学习了三种结构特征变异的二重样例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远迁移效果,其中,规则平行组合二重样例学习的远迁移效果最好,其次是规则变异二重样例学习的远迁移效果,规则镶嵌组合变异二重样例学习的远迁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6.
对应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是指当情境因素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某一行为时,观察者仍然倾向于将其归因为行为者稳定的内在特质的现象。随着对应偏差的年龄差异在一系列研究中被证实,研究者也开始探讨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解释,即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和社会/动机假设。文章着重介绍近年来与这两种假设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7.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有众多优点,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缺点不断暴露,其中牵涉到很多矛盾的思想观点,如骨水泥在假体固定中的应用与否,髋臼臼杯变形与臼杯厚度、植入技术的复杂关系等.分析存在的矛盾且深入探索,从而发现解决矛盾的办法.  相似文献   
38.
研究采用数量关系匹配任务和相对大小关系匹配任务,通过高表面相似性、低表面相似性和交叉映射三种实验条件,探讨表面相似性对儿童和成人数量与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影响。研究一对37名4岁儿童进行三次每次间隔半年的追踪测查,结果表明4~5岁间儿童理解数量关系和相对大小关系的水平有显著提高;4岁儿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4~5岁儿童对相对大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研究二探究44名成人数量和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特点,结果发现,成人完成两种关系匹配任务时也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该文综述了儿童空间表征研究的主要进展 ,简要介绍了有关空间表征的认知发展的两种不同理论观点。以空间表征的对应说为框架对儿童地图表征的认知发展过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加以评述 ,指出了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0.
3~5岁儿童表面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苏缇  龙长权 《心理科学》2006,29(5):1091-1095
采用经典类比推理问题对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对儿童解决类比问题的影响不同。一般来说,前者更有利于3~5岁儿童类比问题的解决;(2)儿童解决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类比问题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但发展趋势不同。在表面相似性问题方面,4岁以前发展较慢,而4岁以后的发展较快;在结构相似性问题方面,4岁以前发展较快,而4岁以后的发展较慢。4岁是儿童解决类比推理问题能力的转折点;(3)在本实验条件下,工作记忆负荷对儿童解决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与结构相似性类比问题的影响不显著;(4)类比映射关系提示能促进儿童解决两类类比问题,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作用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