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8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为了探索含有新算符的代数运算规则学习的有效样例设计方式,分别采用“转换标记法”和“解释法”设计“指-对数转换”运算和对数运算的样例,考察了初中三年级学生代数运算规则样例学习的迁移效果。结果显示:(1)采用“转换标记法”设计的样例可以明显提高“指-对数转换”规则样例学习的迁移效果;(2)采用“解释法”设计的运算样例,能够明显促进“对数运算规则”的样例学习迁移效果,并与被试的基础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232.
内隐自尊是自发的、自动的、无意识地自我评价系统.临终关怀系统与临终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幸福感密切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已渗透临终关怀研究领域.通过回顾临终关怀与内隐自尊系统的社会表征及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临终关怀与内隐自尊的修复可能的机制及意义.  相似文献   
233.
表征论认为心灵内的观念是关于外部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在此意义上,表征论必然预设承诺外部世界实存的实在论立场.将表征论和实在论捆绑在一起的通常理解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在反表征的意义上成为一名实在论者.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分离表征论和实在论,其策略是用纯粹形式化的命题图画来"显示"世界,其问题在于无法直接谈...  相似文献   
234.
通过数字线任务和离散物体任务对81名拥有错误整数偏向的儿童进行干预,再进行分数比较任务,以考查不同干预对错误整数偏向的影响以及分数在心理数字线上的表征方式。结果表明:(1)离散物体组儿童在干预任务中表现较好,在分数比较任务中得分也显著高于数字线组儿童,但反应时要慢于数字线组儿童。(2)正确比较分数时,两组均出现正确整数偏向,但错误的整数偏向依然存在,二者在整数系统扩展到有理数系统这个过渡期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35.
对工作记忆广度机制的四个模型:资源共享模型、任务转换假说、干扰说和时间资源共享模型进行了检验。以6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完成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和转换任务。结果表明:加工时间和加工项目数不是影响工作记忆广度的主要因素;工作记忆广度受到加工速度的影响;工作记忆广度和线索-任务转换代价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果支持时间资源共享模型,工作记忆广度取决于注意在加工和存储之间快速、灵活的转换。  相似文献   
236.
违实句(counterfactuals)是传递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句,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被用以表达对已知事实的另外假设。研究发现,相对于事实语义,违实语义能够激活双重心理表征/空间(虚拟vs.现实),需消耗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本文分别从句法结构和语境制约两个层面详细探讨了违实语义的加工机制。语境方面,双重语义表征构建与消解的时间进程受到语境相关性的制约,充足的语境信息可以消解事实表征的干扰。句法方面,汉语违实标记的缺失使得汉语母语者更加依赖语境与语用来表达、理解违实义,但尚不明确其在线加工机制与印欧语违实义加工有何异同。后续研究应扩大语言研究范围,关注违实语义加工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厘清双重语义表征构建与消解的时间进程及其对语篇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7.
本研究探讨亮度对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简称SNARC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三个实验设计不同的亮度对比水平,要求被试对阿拉伯数字1~9(5除外)进行奇偶判断。实验一将数字亮度设为最高值255时,结果出现了数字的SNARC效应。实验二将数字的亮度值分别设为255和213时,结果仍存在SNARC效应。实验三将亮度值分别设置为213和42时,数字的SNARC效应却消失了。这些结果表明亮度会激活或抑制数字的空间表征,可能与亮度对比值的高低及所消耗认知资源的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238.
从认知过程的角度考察注意焦点转换中的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两个实验要求被试为三个图形分别保持一个数字。实验1设置两种任务:"提取且更新任务"要求被试每次提取一个图形的数字,并对数字进行更新;"提取任务"要求被试只需提取图形的数字,而无需对数字进行更新。实验2设置"更新任务",要求被试只需更新图形的数字,而无需对数字进行提取。实验同时设置抑制转换类型和控制转换类型,以考察返回抑制现象。结果表明,在"提取且更新任务"和"更新任务"中存在返回抑制现象,而在"提取任务"中未发现返回抑制现象。这说明,注意焦点转换中的返回抑制现象与更新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39.
【导语】从历史上来讲,17世纪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过渡时就曾经出现过“实验哲学”,它实际上属于近代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实验研究自然规律。而现在所说的“实验哲学”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基于经验数据的哲学探究,如通过经验调查探讨普通公众的直觉,以此检验哲学分析中的相关立场。实验哲学方法的引入,在语言、意识、自由意志与责任、直觉在认识上的可靠性等问题上重构或激发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论争。在传统的哲学研究中,实验哲学可用于概念分析厘清、为哲学辩论提供经验前提,也可用于对信念的拆穿论证或探讨偏见对信念与判断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研究进路,从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的经验证据到伦理学中的电车难题,实验哲学使得基于案例的哲学论证可以诉诸哲学家和常人的经验,但也因此使案例方法作为元哲学方法的地位受到了质疑。从元哲学来看,实验哲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皆与其自然主义的底色密切相关--哲学认识的主体从哲学家或抽象的主体转换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哲学认识也从哲学家坐在椅子上的思考转换成对不同主体自然发生的认识的经验考察。由此,实验哲学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从基于哲学理论的哲学变成了基于常人经验的哲学:其应用让我们看到在我们的文化中技能知识与命题知识无法完全区分,还能够为我们揭示哪些地方是直觉容易出错的“雷区”。无疑,实验哲学对认识实践过程的描述使哲学研究更为贴近真实的时空情境和历史脉络,使哲学分析的视野拓展到诸如“道德研究能否提升研究者的道德水平”“生命科学家的基因概念”等新问题。值得追问的是,实验哲学以及新近兴起的经验性哲学研究是否将会发展为哲学的主流进路,还是仅仅作为概念分析等传统的理论化哲学进路的某种替代或补充?  相似文献   
240.
张锋  申之美 《心理学报》2014,46(9):1317-1330
基于建构水平理论基本假设的推论, 采用图片-词汇Stroop范式, 通过两组实验, 探讨了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是否具有自动化联接特性的问题。实验结果一致表明:(1)无论是以词性判断速度为指标(实验1), 还是以词汇判断速度为指标(实验2), 对不同建构水平行为评价词汇的加工均不受词汇所在空间距离位置的影响, 说明行为表征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不具有自动化加工的特性, 而可能是意识性控制加工的产物; (2)无论是对于特质性词汇, 还是对于行动性词汇, 相对于近距离位置, 当其呈现于远距离位置时, 被试对其词性(实验1)和词汇(实验2)加工的速度均更快, 说明空间距离的延伸可促进对行为评价性词汇的加工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