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1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32.
嵇康哲学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嵇康理论体系中,元一阴阳五行之气是构成万物的质料,而不能决定事物之"性",也不是事物之"理"的生成者.事物自身固有的自然本性,决定了其运动规律"理".透过现象(形),辨析事物性质(名实)和规律(理)的"形名"学,不仅是嵇康最重要的学术方法,而且反映了其哲学以事物"自然之性"为本的理论特点,这也是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3.
周拉 《法音》2009,(5):31-32,33-38
公元8世纪末,印度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论师莲花戒来到吐蕃,与摩诃衍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根据吐蕃佛教的特点,撰写《修习次第论》三篇。这部论典成为藏传佛教前弘期佛教思想及修习次第理论之纲领  相似文献   
34.
袁俊伟 《法音》2020,(2):41-45
<正>印光大师(1862-1940),终生弘扬净土法门,自行化他,晚年指导兴建了苏州灵岩山寺,使之成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且大力主持创办弘化社,刻印流通广大善书,使之成为佛教公益事业典范。从中国佛教史而论,他被尊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为净土宗集大成者。同处民国佛教界,他又同虚云和尚、弘一大师、太虚大师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净土因弥陀净土信仰及称名念佛的修行法门,普利三根,修行简捷,在民间赢得了广大信众,成为了中国佛教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宗派。印光大师作为净土宗祖师,打破了学术界佛教思想与人生实践的形迹剥离,佛学即佛法,以  相似文献   
35.
岳雅典 《美与时代》2014,(12):104-104
衍纸艺术是将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转换在纸上,以纸为元素表达思想和观念,用丰富的艺术语言展现衍纸的无穷魅力。但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落后于其他艺术形式,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和表现方式,衍纸艺术形式一直被视为是艺术中的边缘艺术。衍纸艺术注重视觉语言的表达,并挖掘触觉的质感美。纸材的种类多样,可塑性强,其特殊的质感和视觉魅力具有其它视觉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势,视觉与触觉二者完美结合,虽是小小的纸卷但散发出的魅力是无穷的。  相似文献   
36.
菅原惠庆(1896—1982),日本佛教净土名僧,历任东京远行寺(现名枣寺)住持、日中友好宗教恳谈会事务局长、副会长、会长。曾多次踏迹玄中寺,以其毕生精力为玄中寺的重修和发展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事业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7.
<正> 周作人《怀废名》一文中曾记述了废名与熊十力二人的一则轶事:废名平常颇佩服其同乡熊十力翁,常与谈论儒道异同等事,等到他着手读佛书以后,却与专门学佛的熊翁意见不合,而且多有不满之意。有余君与熊翁同住在二道桥,曾告诉我说,一日废名与熊翁论僧肇,大声争论,忽而静止,则二人已扭打在一处,旋见废名气哄哄的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  相似文献   
38.
中国城市楼盘命名中的"洋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本研究以南京楼盘名称"挪威森林"为个案,分析了新楼盘如何顺应内容或形式上的强势模因,从而在短期内提高了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实现认同,促进销售.  相似文献   
39.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40.
中岛隆博 《第欧根尼》2012,(1):70-85,149
语言的多义性会构成一种对沟通的威胁。儒家渴望“正名”,也正是源自语言的这种利他的性质,即指称其他意义和所指等诸种元素。“正名”澄清了“名”的任意性,但同时赋予了它一个确定的方向。因此,在它试图主宰语言的同时,也形成了政治权力的基础。然而,语言不任自己被主宰,正如寻找一个赖以构建“正名”的语言源头所间接表明的那样。即便是一种政治权威,如果计划将自己限定为纯粹的强制,那么,它会发现在进行干预时会遇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