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肖荣光 《天风》1997,(9):12-14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  相似文献   
12.
团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与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与心理学王辉,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012)[摘要]*GDSS是以完成联合决策活动为目的的计算机支持系统,自80年代出现以来,已成为DSS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由于GDSS最终是给人用的,尤其是为人的决策这一复...  相似文献   
13.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普通道路, 需确保与过街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 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往往在车辆外部装置显示设备, 即外部人机界面(eHMIs)以和行人沟通信息。在具体设计上,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图形、投影等视觉沟通形式, 传达车辆状态(是否在自动驾驶模式)、意图和对行人的过街建议等沟通信息, 并在真实路段实验、虚拟场景及实验室实验等情境中评估了界面的使用对行人过街意向、速度和准确性等指标的影响。然而, 以行人为中心的外部界面设计需系统地支持行人过街决策前各阶段的信息加工需求。因此, 我们结合行人过街决策过程和情境意识理论, 提出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中的动态过街决策模型, 从行人认知加工视角评估各种界面的沟通效果。评估的结果启示, eHMIs应促进行人对车辆信息的感知、理解和预测。在感知阶段, 应采用多种类型界面、多呈现载体相结合, 增强信息的可识别性。在理解阶段, 需结合文字说明、合理选择沟通视角、信号标准化和培训提高可理解性。在预测阶段, 应结合车辆内隐运动信息, 帮助行人快速准确获取车辆未来行动意图。更重要的是, 未来研究应关注在多行人、多车辆混行情境下的信息沟通设计及其对行人的影响。理论方面, 未来研究也需要关注外部界面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通路影响情境意识和心智模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先前研究表明,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越多则拖延行为越少,但情绪调节影响拖延行为的认知机制仍不清楚。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认为拖延与否主要取决于任务厌恶与结果效用之间的权衡。因此,情绪调节可能是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或提升结果效用来改善拖延。为探明此问题,本研究选取高拖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积极重评组(34人)和无效策略组(34人),对两组被试进行了为期7天的经验采样法的纵向追踪(共14次)研究。结果发现:(1)后测中积极重评组执行意愿显著高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2)后测中积极重评组任务厌恶显著低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后测中积极重评组结果效用显著高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3)任务厌恶降低量中介了情绪调节对拖延改善程度的作用,而结果效用提升量不能中介此作用。结果表明:情绪调节主要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来提升执行意愿,从而降低拖延行为,这为从情绪调节角度干预拖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实验1采用艾尔斯伯格悖论的研究范式,探究被试对模糊的厌恶倾向以及在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决策策略。结果发现:被试对确定选项和模糊选项的选择存在差异;在肯定形式下倾向于确定选项,而在否定形式下则倾向于模糊选项,采用了利益最大化策略。实验2采用艾尔斯伯格悖论的变式,通过操纵概率和任务类型,发现:模糊决策具有情境依赖性,并非任何情况下个体都厌恶模糊。当风险选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即获胜机率比较小时,人们会偏向模糊选项。  相似文献   
16.
爱的抛物线     
台里准备办一期反映城市交通状况的节目,让我到十字路口采访。透过镜头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我一时找不到采访对象。这时,斑马线对面走来一位孕妇,随着行人红灯亮起,她站在路边,一手搭在隆起的肚子上,一手提着菜篮子。可就在她等红灯的时候,有不少行人闯红灯从她身边经过。  相似文献   
17.
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回顾了国内外心理求助研究的进展和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在文献分析和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该模型将心理求助视为一个内部决策过程,包括连续的三个阶段,分别为问题知觉阶段、自助评估阶段、他助评估阶段。在不同的求助阶段,影响求助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力不同。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这个理论模型所作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性别和情境危险程度对行人危险知觉的影响。实验采用三类真实交通情境图片作为材料,包括无危险情境图片、低度危险情境图片和高度危险情境图片。结果发现:低度危险情境条件下,女性的N1潜伏期更短;在N1波幅上,高度危险情境大于无危险情境或低度危险情境;在P3波幅上,男性大于女性,低度危险情境大于无危险情境或高度危险情境。说明早期视觉加工阶段,女性对低度危险情境更敏感;男性比女性给予交通情境更多的注意;情境危险程度能够调节危险知觉过程中的注意分配。  相似文献   
19.
今年《佛教文化》第二期“菩提一叶”主持人寄语谈到交友的问题,诠释了佛祖在“李经”内对交友的训示,许多读过的人称赞“讲得好”!不过,也有人认为“在与人交往中人我下二没有分别心”这点太难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欢喜赞叹之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问题集中在大乘行人对于善友恶友应取的态度卜。这使我联想到幼时读《论语》子夏子张论交的一段话,原文如下:“于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于夏云何?对日,于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于张日: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软!于人何所不容?我…  相似文献   
20.
幸福在心     
那是一个夏日雨后的黄昏,我用自行车带着儿子上街,行人还不多,街面低凹处还存着一洼一洼的雨水。从滨河路向大南门里一拐,中山路向北是进入城区的一道斜坡路面,自行车快速地滑行而下,湿润清凉的风迎面而来,只听身后的儿子喊道:“啊,爸爸,我好幸福哇!”听了这声喊,我先是一怔,而后便开心地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