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该文通过综合国外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反事实思维的定义、分类以及反事实思维的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范例说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是自动化过程,影响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因素包括:正常性、结果的效价、与替代结果的接近性、前提的突变性和前提的突出性。目标-指向说则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过程同样受目标、情绪控制、态度等认知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程丽庄 《学海》2007,(1):157-160
实际的民事诉讼往往以“要件事实”为核心组建,因此,作为法律人,只有熟练掌握要件事实理论方能在诉讼中游刃有余。同时,要件事实理论已经成为日本法律人的共同语言,必可对我国法律人培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3.
直接指称论的反描述论论证主要有三种,即模态论证、认识论论证和语义学论证。多数语言哲学家相信,这三个论证对于反驳一般的关于物理对象名字的指称描述论是有效的。但是,三个论证对于一种可能的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论是否有效,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根据虚构对象名字在语义上依赖于性质描述的特点,根据这种描述所产生的模态性质、认识论性质和语义学性质,最终得出否定性的结论:三个反描述论论证对于反驳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理论是无效的。因此,对于反驳描述理论来说,如果直接指称论者使用的三个论证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则至少对于某些种类的名字,指称的描述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34.
从大量的事实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多年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学得很苦,但收获很少,他们对英语课缺乏兴趣,甚至厌倦。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以致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面对英语教学的这种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新课程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它应走进生活,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5.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规律、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理性认识,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在数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数学为工具,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强调指导思想时,称数学思想,强调操作过程时,称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中奠基性成分,是学生获得数学能力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6.
研究以1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 (心理控制源: 外控型、内控型)×2 (自我道德感: 内疚感、羞耻感) 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了外控和内控大学生在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不同的自我道德情感下反事实思维内容的差异。结果表明:(1) 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不同内容的诱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外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内疚感和羞耻感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2) 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受到了心理控制源与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自我道德情感的交互影响:外控者在羞耻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羞耻感的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以中西方不同被试而得出的内疚感和羞耻感与反事实思维关系的矛盾结论。  相似文献   
37.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从近代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到现代的彻底断裂,不仅带来道德知识的合法性问题,也加深了现代道德生活的危机,给人类的持久生存形成了危害。一个消解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总体思路是揭示和构建事实与价值之间默会的意义关联域,以主客体互换为视角,以人的自我转化为根基,在经验生活的超越向度中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相互通约与转化。  相似文献   
38.
在元伦理学讨论中,由于否认道德属性的存在,错论通常被认为会导致道德取消主义。乔伊 斯指出,在接受错论的前提下,将道德视为“实用的虚构”可以避免走向道德取消主义。他 旨在论证,认知上持有道德信念并不是接受道德论说的必要条件,道德虚构依然可以补充并 强化行动者的慎思推理,使其按照道德要求行动。道德虚构主义不仅犯了类比不当的逻辑谬 误,而且会导致道德权威缺失的问题,此外还面临虚构内容的解释问题。因此,道德虚构主 义不能避免道德取消主义,这也意味着虚构主义并不是拯救错论的良方。  相似文献   
39.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采用简单赌博任务范式, 考察具有“评估倾向”和“行动倾向”的两类个体在反事实思维上的差异及其神经电生理证据。行为结果表明:评估倾向的个体比行动倾向的个体产生更强的反事实思维, 两者差异极其显著; 脑电结果表明:(1)在反映结果快速评价的FRN上, 组别主效应显著,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FRN波幅显著大于行动倾向的个体, (2)在P300上, 组别主效应显著,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P300波幅显著大于行动倾向的个体。简而言之, 两种不同调控方式的个体在反事实思维强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在FRN和P300上得到了反映,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更强, 情绪体验也更加强烈。不同调控方式的个体, 其反事实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40.
陈村富 《世界哲学》2004,(1):2-2,10-16
本文旨在对近几年关于Being问题的讨论做个补充。从原创文化视野看,希腊不仅是西方文化中求“是”与求“真”的源头,而且也是文学艺术与宗教中崇尚“出神”、神秘、热恋、迷狂与虚构的源头。在“迷恋”(philos,爱)与智慧联姻产生哲学(philosophia)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