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眼动记录和部分场景再认两种方法,探讨了虚拟建筑物对称场景中物体朝向统一、凸显两种条件对内在参照系建立的影响。结果发现:(1)场景中均为有朝向建筑物且朝向统一时,被试选择物体朝向与对称轴建立内在参照系的可能性没有差异;(2)场景中只有一个有朝向建筑物,其余均为无朝向物体时,即朝向凸显条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对称轴来建立内在参照系。物体朝向对内在参照系建立的影响作用具有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对不同网络卷入水平个体的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被试都存在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会影响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而在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对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无影响。因此网络虚拟自我在认知加工上具有和现实自我信息类似的优先性,进而证实网络虚拟自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虚拟团队中的信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任是从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虚拟团队的一个重要课题。与传统组织中的信任相比,虚拟团队中的信任主要是认知或行为定向的;它在最初几次互动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来,并通过随后的沟通行为维持下去,所以沟通行为和沟通内容的特征对虚拟团队中信任的建立和维持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研究方法所限,无法确定虚拟团队中信任与绩效的因果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木子美现身网络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开始,"网络红人"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对象."网络红人"的出现,既有客观的主体虚拟的原因,也有主体自身的角色变换及相关主体的评价失衡原因,因而"网络红人"的形成实际上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人与人之间新的伦理关系的产物,是新的利益关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面对面(facetoface)”交往的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virtualsocialrelationship)——已逐渐形成。该文从心理学角度对虚拟交往的动机、影响虚拟关系发展的因素及“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等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虚拟社会关系的研究取向进行了展望,认为虚拟社会关系形成的心理基础、心理机制等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李霞 《中国宗教》2012,(2):51-53,88
2月5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正式改陈开放。新开放的陈列馆在1991年展览基础上改造提升,分基督宗教、印度教和摩尼教三部分,与海交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一起,可以让观展者充分领略泉州这个中古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宗教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17.
虚拟实在作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已经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双重影响。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认为"美"存在于人们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通过对自由概念的分析,以及虚拟实在的特性的论述,可以发现虚拟实在中"美"的踪迹。  相似文献   
18.
当前支持对虚拟行为进行道德评判的主要论证依赖于经验证据,存在重大不足。古斯肯从"图像意识"出发,论证与道德评价相关的种种因素在虚拟世界中都被中立化,因此虚拟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通过揭示道德评价的二阶性,可以反驳古斯肯的论证,从而维护虚拟行为的道德地位。  相似文献   
19.
虚拟化身(virtual avatar)是玩家在视频游戏中的虚拟自我呈现方式, 通过操控虚拟化身, 玩家可扮演不同的角色, 并拥有新的身份。作为现实自我的投射和展示, 虚拟化身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 并带来自我的变化。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虚拟化身对个体自我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在视频游戏中操纵虚拟化身进行行为和身份模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相关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虚拟化身影响自我概念的原因。另外, 已有研究表明虚拟化身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受到化身线索、视频游戏特征及个体因素的影响; 自我临场感和化身认同是虚拟化身影响自我概念的内在心理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虚拟化身对自我概念的深层次影响和长期影响, 化身形象和行为两种线索的交互影响, 以及虚拟化身带来的自我概念改变对现实行为的影响, 并加强该领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0.
韩雪莹  闫波 《美与时代》2013,(5):96-100
当前中国家居业在迅猛发展,从哈尔滨市几个典型的中高低档家居卖场的销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在网络信息时代,商家卖场应尽快利用三维虚拟卖场模式,通过设计,将工程数字仿真技术中的3Ds MAX、V-Ray、VRP-Builder等相关软件技术应用到实际家居卖场中,以提高家居卖场的营销业绩,还可以借用网络信息平台传播各商家的企业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