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奥古斯丁对灵魂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物质主义”到“精神性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离不开“柏拉图学派的书籍”(libri Platonicorum)的影响.在此之前,奥古斯丁认为天主和灵魂都是物质.主要在普罗提诺的影响下,奥古斯丁认识到灵魂是无形的、精神性的,灵魂赋有理性并且不朽.与普罗提诺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灵魂不具有神圣本性,同万物一样是被造物.对灵魂本质认识的转变,使其灵魂思想乃至其个人的信仰发生了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02.
一、地中海两岸知识分子之间争论的核心:穆斯林的信仰与现代性要求的不相容观念 将传统主义和停滞的伊斯兰与理性主义和创新的西方对立起来,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什么新东西。19世纪末以降,穆斯林的信仰与现代性要求的不相容性,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地中海两岸知识分子之间争论的核心观念(勒南,2002;胡拉尼,1962)。自那时以来,这场争论的用语并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3.
国内的西方元伦理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至今已有较大的发展。对其20年来发展的进程、成就、得失和前景的回顾、总结与前瞻,对  相似文献   
104.
一般认为,经过了两次转向(语言转向和心灵转向)之后,目前心灵哲学代替了语言哲学,并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论域中占据了一个中心的位置。本文关注的正是心灵哲学里的一个热点话题——知识论证。心灵哲学里两个重要的对立阵营是,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而在二者的争论中,知识论证可  相似文献   
105.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寓身认知已经成为一个逐渐凸显的话题。寓身认知的英文表述是embodied cognition,按照其所表达的心寓于身、身心合一的观点,我们把它译作寓身  相似文献   
106.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宗教思想主要围绕当自由的国家遭遇不自由的宗教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展开。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家一般认为宗教群体应该有自治的权利,国家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宗教事务;但是对于宗教的宽容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宗教群体对于个人自由的侵犯过多,则国家也应该对此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07.
社群主义自社群的经验出发,承认个人对其权利的追求,但否认自由主义"权利优先于善"的主张,强调社会公益的优先性。荀子在"义利"问题上,承认"义利两有",主张"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断"义"为经验的养成,而非先验的存有,其正义观之社群主义精蕴显现无疑。  相似文献   
108.
根据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某些持有情境主义观点的伦理学家主张,人们并不拥有作为品格特征的美德,因为品格特征没有对应的心理学事实,不具有实在性。伦理学中情境主义观点的正确性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情境主义实验方法;情境主义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理;情境主义者对美德伦理学的美德概念的理解。然而,它们在这三个方面都出现了某些错误,所以他们对美德伦理学美德概念实在性的否定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09.
得知范瑞平教授新书《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近日拿到此书后于一个星期内夜以继日地精读完毕。掩卷沉思,感想颇多,连续多日思绪难平,亢奋激昂,不仅因为这本书是对一段时间来深深困扰我  相似文献   
110.
非形式逻辑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首先是一种寻求更好的大学逻辑教学方式的努力。进而,非形式逻辑学者们逐渐开始触及和探讨越来越多的理论议题,即发展不依赖于形式逻辑的关于论证以及好论证的理解方式。在1998年世界哲学大会上,布莱尔和我阐释了非形式逻辑为哲学所带来的理论后果,其中一点我们称之为“演绎主义的终结”。那时我们并未给出演绎主义的定义,而只是把它等同于麦金泰尔的那个精炼的说法:“任何推理,不是演绎的,就是有缺陷的。”但现在看来,我们在当时就作出“演绎主义的终结”这一论断,显然是有点为时过早了。因为演绎主义似乎至今都还很有生命力,甚至在那些倾向于非形式逻辑的学者那里它也能得到支持:恩尼斯长期以来都辩护演绎主义是一种论证重构策略,格罗尔克更是致力于辩护它是一种论证评价理论。在本文中我将论证,非形式逻辑最好被理解为一种不诉诸于演绎技巧和演绎规范的逻辑研究。当我们意识到演绎和演绎主义已经如何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哲学发展史中,并且牢牢地控制了我们关于逻辑研究的理解,我们就能明白非形式逻辑这一理论努力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我将首先澄清“演绎主义”的意思,然后再分别考察那些赞成和反对演绎主义的论证,最后,我将表明非形式逻辑是从演绎主义中挽救逻辑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