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刘芳 《中国宗教》2017,(8):66-67
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262.
太虚法师是应时而生的引领中国佛教走向新生的杰出高僧,他秉持佛陀本怀,践行佛教菩萨道精神,以实现佛教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为目标,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佛教的思想。这些思想和主张构成了太虚法师所倡导的“人生佛教”的丰富内涵,开启了现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遗产,也汇聚成中国佛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63.
永明延寿是唐末五代宋初吴越高僧、禅宗法眼三祖.其融通宗教、和会禅净的佛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界定为佛教心学.作为其佛教心学理论基础的戒律思想,由于以摄心为戒为主要内容,同样具足了心学特质.  相似文献   
264.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265.
《法音》2003,(7):49-49
本刊讯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的集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佛学研究机构。目前开设有预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两个班。现在开始第三届招生,计划招收预科生25名,研究生10名。一、课程设置:预科班:1、佛教概论:印度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2、佛学基础:佛法概论、菩提道次第论、戒律学纲要、瑜伽菩萨戒、因明学;3、佛法正见:阿含经、金刚经、中观今论、解深密经、六祖坛经、净土经论;4、专题讲座:菩提心、高僧传、禅修指导等;5、文化课:古代汉语、中西方哲学史及宗教法律等;6、外语:英语、日语。研究…  相似文献   
266.
曲世宇 《法音》2003,(5):34-37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世亲菩萨最初是从一切有部出家,学习《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学,因此常以小乘驳难大乘。后来吸收了一些经部的知见,对小乘就略觉不甚满意,从其所著小乘佛学代表作《俱舍论》中即可略窥端倪。适逢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示以《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所说经》,遂回小向大,转弘大乘。世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267.
何小平 《法音》2008,(1):10-15
一、发心决定得戒品位的高低发心,本义是说发誓愿以求一切诸佛种子之无上菩提心;平常说的发心,其实说的是一种誓愿,亦即是一种内心的向往。誓,其要义是自制其心;愿,乃为随心而求、志求满足。发心大,愿力就大,就能与佛菩萨的本愿契合,可速疾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发心低下,愿力就低微,不仅受戒时难以领纳戒法,而且持戒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就难以成功。虚云老和尚在"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讲道:  相似文献   
268.
吉祥 《法音》2007,(11):63-64
本刊讯10月20日上午,重庆市佛教协会隆重举行正刚法师荣膺缙云寺方丈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活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戒忍法师、永寿法师、明生法师,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向学法师、副教务长广如法师,北京灵光寺方丈常藏法  相似文献   
269.
李少慧 《法音》2007,(9):7-15
前言本文将会探讨"意言"在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无著菩萨所著的《六门教授习定论》(下简称《六门》)中,作为禅修的所缘及修习过程的特点,并以此与法师一行禅师教授的禅修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70.
杨理解 《法音》2015,(2):61-66
<正>很多佛教的大师都异口同声地说慈悲心是人类和一切生命安乐幸福的源泉。例如:国学和禅宗大师耕耘先生说:"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1];星云法师说:"慈悲心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2];索达吉堪布说:"佛教的慈悲观,对现代人来说不可缺少。它虽不像很多时髦的东西那样吸人的眼球,但就如水和空气,淡得让人察觉不到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