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吴明 《佛教文化》1996,(2):25-27
上面几期禅定漫谈中,我们概略地讲了如来禅和祖师禅,也就是由凡夫的禅而说到圣道的禅,又由小乘的禅而说到大乘的禅,又由渐教的禅而说到领教的禅。总之,就是由如来禅说到了祖师禅,愈说愈高,似乎已到极点。但是这些都只是显教的禅,现在要进一步说说密教的禅,也就是秘密禅。学密教的禅,一定要有学显教禅的基础,或者说要有显教禅的基本功,否则就难以“由显入密”。佛法是讲显密圆融的,但圆融不碍差别,修持还得有次第,才能如理如量。大家都知道,圆融显密,本不应分冷显密高下的,因为佛法是圆满具足的。但在修持过程中,为了教学…  相似文献   
62.
一5月的邢台,碧空如洗。5月19日至20日,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全国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近120位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第二届河北  相似文献   
63.
“听”禅     
上次,我讲到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弹修(特别是针对居士们),也讲到佛教徒(特别是我们出家师父们)比较欠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虽然我们出家修行佛法,并不是把它当职业,而是把它当“志业”,就是它符合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我们信仰之所维系、愿意献身的一个事业;但是怎样把这个志业做好,  相似文献   
64.
张如琳 《法音》2008,(4):53-53
2月28日至3月6日,应香港宝莲禅寺第七代住持智慧大和尚邀请,以扬州高旻禅寺德林退居老和尚为团长的法务团一行29人.赴香港宝莲禅寺主持了一年一度的"禅七"法会。香港宝莲禅寺已有百年历史,法系曹洞宗,脉承金山,有南天佛国之称,为香港四大禅林之首,每年正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举行"禅七"法会。但皆因受女众不得进禅堂祖训的制约,"禅七"活动的人数少,规模小,难以满足信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65.
青青茉莉花     
在我心中,我始终认为,茶是最美妙的植物。它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结庐林间。在唐诗宋词里,幻化成羽翼翩翩的仙子,来到我的灵魂作客,把我带到水穷处,看云卷云舒。  相似文献   
66.
本刊讯7月20日至26日,第十八届生活禅夏令营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发来贺电,并题写了佛光普照的墨宝。生活禅夏令营的倡导者、柏林禅寺退居方丈净慧长老在开营式上回顾了生活禅夏令营走过  相似文献   
67.
浮生茶     
公司年底奖励了一套紫砂茶具,淡雅精致包装华美。拎在手里,一大盒,沉甸甸的。当时就想:这样的礼物,于我,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用得上。一年里,我大概也喝不了几回茶的。  相似文献   
68.
艾茶 《佛教文化》1995,(5):44-45
《吃茶养生记》一书作者为荣西禅师。他的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将中国的禅宗佛教——临济宗和将中国的饮茶风俗传入了日本。 荣西禅师1141年生于古时日本备中国的吉备津。终年75岁。始曾专研天台密教,创立叶上流派,人称对上上人。初次渡海入宋时年仅28岁,参拜了天台山后。  相似文献   
69.
谈到山水诗,我们自然想到山水诗的创始人物谢灵运(385—433)、陶渊明(365—427)了。他们是同时代的人,离世只差六年,但那时通信没有现在发达,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见面。甚至各自的名字也未曾听说过,但他们的诗都被后人称颂,被公认为我国诗坛的两颗巨星。  相似文献   
70.
人间好时节     
主编让我主持这一栏目时,我觉得是件比较轻松的事。因为佛言祖语恰似根深叶茂的大树,每一片树叶都闪烁出智慧的光泽,随便摘取一叶便能发人深省,起到指点迷津之效。几期一过我发现这事并不那么简单。关键问题是要“应机”: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心态与需要。就像点眼药一样,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是点进眼里的那一滴。兜头盖脑浇上一脸盆就成浪费了。为了应机,达到应有的效果,我真诚地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与要求;或者为本栏目撰稿.直接地投入,让《菩提一叶》真正地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本期出版正值春天来临,一般来说人们对春天总是欢喜的,那么就佛家的观点来说应该是怎样的呢?我选择了云门文偃禅师的一首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