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白有华 《天风》2005,(10):24-25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向耶和华唱新歌,在圣民的会中赞美他”(诗149∶1)。“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来13∶15)。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日隆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了打造楚雄、介绍楚雄,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向市场;为迎接川、黔、赣、滇四省十七地、州  相似文献   
32.
铜仁地区辖八县一市一特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有4个自治县和56个民族乡。全区民族自治地方(含民族乡)面积1387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6.99%。全区少数民族人口256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8.4%,  相似文献   
33.
腊尔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中心表现形态"的分径与混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腊尔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继续遗存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总称。在历史过程中,由于文化交流的作用,原有牢固单一的文化体系受到冲击,并迫使其原有文化作出回应,出现了两大截然不同的文化选择,巴岱原始宗教内部巴岱雄与巴岱扎两大支系的分径,其中心表现形态发生变化就是明证。这是原始宗教运演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对之进行剖析,可透视原始宗教变迁过程中的诸种情态。  相似文献   
34.
腊尔山苗族祭坛"炯"的数量多,空间分布密集度高,以村为单位遍及腊尔山苗区。围绕祭坛"炯",腊尔山苗族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文化现象,其相关的仪式过程、组织体系、功能特征十分鲜明,并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炯"的神灵观、神性观、神迹观。祭坛"炯"是腊尔山苗族自然信仰与祖先信仰相结合的原始宗教承载形式,披着山神崇拜的外衣,实质上是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35.
岜沙苗族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的原始密林深处,居住着古老而神秘的岜沙苗族。  相似文献   
36.
苗族刺绣图案造型直接根源于三方面的形象: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历史形象的臆造、技术的形象造型。这些纹样图案的造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是质朴的,同样遵循着中国艺术最主要的审美原则——"传神",在自然物象的基础上挖掘对象的"神",充分体现了"写意性"。  相似文献   
37.
三十年代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转进川黔。1934年春,夺取彭水,欲就地建立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根据地。6月9日进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两区。16日,红三军由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等署名在沙子坡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致贵州印江、德江、沿河、务川各县神坛诸同志书》,并印发《农民协会纲领及章程草案》。7月21日至22日,在铅厂坝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即省政府),选出贺龙、夏曦、陈正国(印江韩家乡四坳口人),宁国学(印江韩家乡四坳口人)、夏国安(印江沙子坡麻竹园人)、  相似文献   
38.
苗族医药是苗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抵御外来病邪的侵袭,保卫自身的健康和繁衍,在不断和疾病作斗争中得出来的治疗疾病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苗族医药是博大精深的苗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医学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3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1626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17个,少数民族呈小聚居、大散居分布。全国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全省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3个民族乡。  相似文献   
40.
苗岭腹地黔东南州雷山县之新事、喜事,莫过于外省籍三百俏丽姑娘嫁到本县苗乡之喜事了。她们甘愿许身穷山村,不嫌山高人穷,被当地人誉为三百“凤凰”飞苗乡,以她们的智慧、知识、技能,成为一批永驻苗乡的人材,为雷山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