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道教词典     
《中国道教》1989,(4):58-59
寇谦之(365—448)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因难徙家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北魏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十八岁师成公兴,从之入华山、嵩山学道七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  相似文献   
962.
敝人不才,然界为佛弟子.一直关注着《佛教文化》这几年来的成长和发展。本人不揣浅陋,提出以下一些办刊的思路和建议,请予指正。一、关于《佛教文化》刊物的定位我认为,《佛教文化》杂志的“界面”应该比《法音》、《禅》以及其它的佛教刊物大得多、广得多。其读者群应该非常广大.从外围向内可粗分为四个圈:①对入生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性灵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圈;②对宗教问题特别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圈;③初入佛I“〕(指正式皈依)但对佛之正知见多不知晓的读者圈;④已入佛门有年,对伟之知见有较多的了解,但知见不…  相似文献   
963.
蒙恩的教会     
张冠儒 《天风》1995,(11):2-4
徒16章;林后8:1—8;腓1:1—11,24—27,2:14—18,4:8—9 使徒保罗在第二次出外布道的旅程中,蒙圣灵特别的引导,开辟了将福音传至欧洲的新领域,建立了欧洲大陆第一个教会——腓立比教会。这个教会深受保罗的信任和赞赏。  相似文献   
964.
儒教的成立除开功能考察描述,还需对其内部神学系统给出交代说明,因此,对“孔教之本”《中庸》的阐释无疑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文章认为《中庸》是从属于《易传》的天人之学系统,以“天命之谓性”为前提,以“慎独”为起点,以“致中和”为原则,以“成己成物”为内容,以参赞化育为目标。由于朱子对《中庸》的心性论改造影响巨大,文章将自己的解读与之对照,从训诂和义理诸层面进行分析考察,在更广阔的思想背景下给出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965.
尽管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在思想背景和文字表述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排除他们之间有某些会通的可能性:一、马克思的此岸真理论和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都是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二、他们都将实践作为人的基本规定,都有改变现实的思想追求;三、他们把共在作为人的另一项基本规定,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达本真的共在。  相似文献   
966.
杨涯人 《哲学研究》2012,(10):20-25
<正>在马克思的德文版原著中,"人性"一词用"Die Humahitat"表示,意指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的属性,还有"仁爱"、"人道"的含义;"人的本质"一词用"Das Wesendes Menchns"表示,意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性质。马克思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过程中论及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性范畴和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7.
盖光 《管子学刊》2008,(2):61-66
中国古代人的哲性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性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性、“化”,性、“心“性和“游”性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性特点。  相似文献   
968.
黄少微 《现代哲学》2017,(1):150-155
朱子以文王之化解说“二南”,又以淫诗说审视“郑卫之风”,其背后均通向圣人之学。具体而言,朱子通过“生有圣德”、后人追述称王、以“理”解“天”回应文王受命说等方式,在其诗经学体系中塑造了文王的圣人形象,并作为学之典范,且认为文王之化使“二南”之人均得性情之正。相较之下,未被文王之化的“郑卫”,旧俗未革,故多淫诗。朱子分别从作者定位、“止乎礼义”之义及雅郑邪正之辨等方面审视淫诗于学者之影响,其批驳之旨乃为使读者保持对淫诗的警省,从而得以端正性情,并通向圣人之学。  相似文献   
969.
陆忠发 《孔子研究》2019,(4):140-142
《列子·说符》、《吕氏春秋·慎大》说孔子能够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这个"关"不是"门闩","关"是指关闭城门所用的插入上墙和地面的孔中的木头。孔子举国门之关,就是把国都城门用来关门的插入上墙和地面的孔中的又粗又长又重的大木头举起来。  相似文献   
970.
文言组诗这一概念,在古人谈论较少,甚至是不被谈起的,至少在现代被西方语境催生的文论系统建立前,组诗基本不是一个独立自觉的文体学形态。但同时我们看到,大量组诗或近于组诗的文本确实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本文谨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浅析文言纽诗的发展历程,尽一己之力为之明源流,别异同,亦算为文言组诗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