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本期论坛首篇杜书瀛先生的《园林美学漫谈》,虽然谈的是园林,其实触及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精神。在论述中多引证宗白华先生关于中西方美学观异同的经典之谈,故此我们又刊发了胡玲玲博士的《美从何处寻?——福柯生存美学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比较》,以便读者较多地理解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992.
孙长征 《天风》2008,(5):22-23
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里,书籍是提高思想,丰富心灵的营养品,也被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精神的食粮,书籍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今天的网络时代,仍然无法替代书籍的存在,它是人类思想传媒的主要工具,也是科学和艺术传播的载体.  相似文献   
993.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想象是“艺术审美的翅膀”,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一出戏、一部电影……我们被想象的翅膀带人作品的意境中去,那是一个个深邃的艺术空间,扑朔迷离,绚丽多姿。想象在其间邀游,领略无限风光,唤起种种审美的愉悦情感。不仅如此,想象还能引发我们的思索。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使我们感悟到作品的“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994.
长期以来,探讨古希腊μιμησιζ概念之根源的学术研究,吸引了不少学。迄今发现在色诺芬和柏拉图之前(即公元前5世纪),使用与μιμησιζ相关词语的残存献约计63处。使用包括埃斯库勒斯,品达,希罗多德,欧里庇得斯,德谟克利特和阿里斯托芬等人。索尔邦将这  相似文献   
995.
江静 《法音》2003,(12):25-30
南宋末年,蒙古势力日趋强大,不断挥师南征,偏安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权摇摇欲坠,人民颠沛流离,寺院屡遭破坏。此时的日本,经“承久之乱”[1],幕府统治确立,社会相对稳定,禅宗逐渐受到以幕府执权[2]北条氏为首的武士阶级的崇信,影响日渐扩大。于是,或应日方邀请,或为躲避战乱,南宋不少禅僧远离故土,东渡扶桑,他们在弘扬和发展禅宗的同时,也在书法、篆刻、建筑、文学等领域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要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僧人——大休正念。一正念,自号大休,嘉定八年(1215)出生于永嘉郡(在今浙江温州)。幼年…  相似文献   
996.
冯国栋 《法音》2003,(8):8-13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见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buddha鄄vatamsaka-mahavaipulya-sutra),又称《大不思议经》、《百千经》、《杂华经》。据澄观《大华严经略策》称:此经乃龙树得自龙宫。原经有三本:上本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经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经十万偈,四十八品[1]。此一记载当然包含着丰富的想象。现代学者认为此经之结集约在公元二至四世纪,是紧随般若类经典而出现的初期大乘经典。此经究竟结集于何地,学界观点歧互,英国学者渥德尔认为此经编辑于南印度,…  相似文献   
997.
唐卡 《中国宗教》2017,(8):88-88
8月9日至20日,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国医健康联盟(北京)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相由心生——唐卡艺术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唐卡艺术展,首次汇集展出青海黄南同仁的夏吾才郎与更登达吉一家两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唐卡百余幅。  相似文献   
998.
李虎群 《法音》2005,(7):28-32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一代高僧,是当时佛教改革运动的中流砥柱。他生长寒门,二岁丧父,五岁母亲改适,遂依外祖母于道庵;于十六岁出家受学,十九岁西方寺阅藏悟得般若玄旨,自此以迄五十九岁圆寂,四十余年间两次赴日,远游欧美,宏化南洋,举凡台贤禅净、法相唯识以及世间诸学,莫不以大悲之心、般若之旨统而摄之,洋洋乎成七百万言,三教九流无不旁涉。近代佛教风雨飘摇,太虚大师发大悲愿予以拯拔;力倡教理、教制和教产三大革命;而又认为住持佛教,应靠三宝,三宝之中,僧宝第一,故大师一生以建僧为务。其核心就是他的僧教育思想,有大量的著述[1],…  相似文献   
999.
陕北道情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静 《中国道教》2005,(6):31-32
钢碇锛逯宸锌Hピ子胁≌呷17]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与宰捣之丸大如赤豆心寒气胁下恿吞五丸日三吞[18]”简中方名为“治百病膏药方”,方中蜀椒、附子又是辛温散寒治痹之品。既治百病,笔者认为必然包括痹证在内。“□身不□□名曰□□□□扁雍种上下左右□[26]□者名曰  相似文献   
1000.
1876年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期间,尼采与瓦格纳决裂。尼采与瓦格纳的冲突主要在于尼采与瓦格纳对德意志精神的理解有巨大分歧。尼采反对瓦格纳音乐的无限曲调风格,反对瓦格纳的基督教理解以及瓦格纳的现代病。尼采反瓦格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瓦格纳缺少高贵的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