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本文简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说作为生存论的基本内涵。王阳明将《大学》“致知”之说阐释为“致良知”,同时也就将朱熹藉此所建构的知识世界转换为主体的生存世界。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在个体的经验生存中的可能“隔断”,成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起点;要求去除“隔断”而实现良知于经验生存中的通体贯彻,成为“致良知”的核心要义;“诚意”则是消除“隔断”而确保心体之真实体现的切要工夫。作者因此而鉴别出“致良知”的二重维度。“良知”即是“中体”,即是“未发之中”,故“致良知”即是“致中和”。“中”的实现,即是事物实在之真实情状的还原,即是真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12.
吴柳财 《学海》2022,(6):31-40
差序格局并非描述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个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形成的一体本位的社会形态。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描述,背后暗含着中国社会特定的道德体系。充分阐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内涵,需要追溯传统丧服制度等礼学根源。丧服制度中的厌、厌降等特殊服制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体本位”的原则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机制。“一体之义”,特别是父子一体,是人们在扩展社会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人们“向外推”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内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13.
王阳明的意论经历了几次变化。其中,以平濠后至良知教确立的一段时期内变化最为精微。阳明良知教的确立说明阳明对知有一成熟的理解,同时,他对意以及意与知、物关系的理解有一新的进境。其主要的变化在于,对于知的理解从原先的心之已发转变为贯通未发已发,意由心之所发的表述转变为知之感应,由意定义知与物的学说在心知一体确立后转变为知决定意。不变的是,工夫始终落实在心之已发上。由此产生的问题有,知行不能合一,诚意与致知作为第一义工夫的不确定,心与意的脱节,意在心、知序列中的凹陷等等。最终,这些问题要求析出阳明意的两层含义,才能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14.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性、情感性、直觉性、当下呈现性特征,为审美境界的呈现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和本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215.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三的普遍认同,如果单从形式的角度说,其不仅客观反映了人类早期造物的稳定意识,而且透析出人类生命结构中对形式美的感性认识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造型观念和思维定势还在更深的宇宙哲学层面上验证了三生万物这一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216.
《学海》2014,(5):164-168
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阐释与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而城镇化本身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空间的综合性概念,实践中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引起城镇化演进的偏差,出现"鬼城"、城市贫穷、农民工、乡村撂荒等问题。我国城镇化道路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阶段、改革开放后以小城镇快速发展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阶段,以及尝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特色城镇化阶段,当前存在的显著问题是:生活方式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且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偏差导致要素产出效率低、资源消耗多、社会问题易于发生。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效率提升、低碳绿色,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17.
山的伟大,不在于连绵不绝,而在于那份深沉与稳重;海的浩瀚,不在于波澜壮阔,而在于能容万物的宽广胸襟;人的壮烈,不在于丰功伟绩,而在于一身豪气满腔热血,失败有时候能让一个人名垂千古,演绎出沉郁悲怆的绝唱。  相似文献   
218.
圣经上经常提到的动物有70余种,其中有的动物提到的次数多达40余次,比如狗。也有的提及一次,比如大象。为此,阅读圣经里关于动物的章节,会使我们窥视到古代以民的一些禁忌,以及生态环境理念,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天主创造万物的伟大奥迹。从本期起,开辟《圣经里的动物》栏目,请大家积极投稿, 我们将择优发表。字数要求在2000字之内。  相似文献   
219.
欧阳德的思想,以独知说在王门中独树一帜。其说脱化阳明学而出,倡言"良知即独知"。同时,通过与聂豹、罗钦顺的往复辩驳,突显了欧阳德的良知观既是伦理本体意义上的道德理性之知,又是动静体用无二的知性之知。欧阳德的良知观对阳明学是忠实的继承,也是独有的创挥。  相似文献   
220.
<正>"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语出《道德经》,意思是说,人类应该通晓和秉持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并不断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