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3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拉比尔·萨尼 第一讲赞美安拉,他把拜功作为其男女穆民众仆必遵的天命,并使之成为正教之柱,善功之本。  相似文献   
32.
朱马达·乌拉 第一讲赞美安拉——独一万能的主,伟大而强有力的主,尊贵至赦的主,全知一切内心活动和隐秘的主。他知道每个女性的怀孕和子宫的收缩与膨胀。一切事物在他那里均有定量。他以其大能创造众生,以其智慧治理万事。  相似文献   
33.
34.
祝愿偈     
《佛教文化》1994,(1):48-48
二年来本栏收到过不少读者来信,对我们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善意的批评。也有不少要求购买乐谱、音带的。对于各种意见我们真心地接受,并力求改善,对于读者的要求我们也尽可能地去满足。  相似文献   
35.
上帝的路     
陈美玲 《天风》1995,(2):43-43
“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诗25:12) 站在十字路口而不知道自己该走的是哪一条路,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错误的选择可能带来许多的愁苦,以及光阴的浪费。  相似文献   
36.
希望是一个涉及终极关切的宗教生存论问题。康德在能够知道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提出可以希望什么,并将这一问题视之为宗教解决的问题,因为出于实践理性要求的至善作为希望的最终目的,由于此生的有限性而引向了不朽和上帝;正是由于人生存在的时间有限性,生死导致的虚无问题更是作为一个生存论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存在还是不存在将人引向了对于永恒的期待,使希望成为一个终极关切的宗教性话题;正是在对完满至善和生命永恒的希望里,打开了走向无限性的未来可能之路,在这条路上无论是要解答人类存在本身的已是和未是之间的冲突,还是要将超自然的末世期盼化为开启崭新当下的起点,希望都是一种自由而超越的行为。它来自于希望者,即具有自我有限性意识而试图超越之人的自由存在本性。  相似文献   
37.
黄幸平 《天风》2012,(6):58-59
认识神,仅仅是个神学主题吗?是属于少数人研究的课题吗?不是!认识神,不应仅仅是供少数人研究的"神学课题",更应当成为每个人的"人生主题"。正如先知何西阿的劝勉: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参何6:3)。认识神,就是认识神的独一、又真又活、永存不变、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至圣、至善、至纯、无形、无体、无欲、无量、无限、有慈爱、有恩典、有怜悯、有忍耐、有信实、有公义、有威严等。  相似文献   
38.
善与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 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忽然内急,只好把一担桃子放在树荫下,自己找地方方便去了。  相似文献   
39.
一般认为,创造世界的上帝是绝对的善,他不可能在世界上创造出恶,那么,世界上存在着恶应该怎么解释呢?奥古斯丁的答案是,恶就是善的匮乏,就是非存在.善是模仿统一的秩序.作者以此为起点,梳理了奥古斯丁的一些思想,包括上帝、绝对真理(Veritas,Truth)、真理(verum,truth)、善、恶、理性、感官、本性、秩序和无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作者也澄清了一些学者对奥古斯丁善恶形而上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40.
对善恶问题体验的尖锐程度就是对恶的体验的尖锐程度,因为善自身不能提供体验的尖锐性。作为关注善的学问的伦理学竟然不能说明自身的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法律来自于恶,而又揭露和限制恶,却无法战胜它。甚至在揭露恶的时候,其自身又蜕变成了恶,这又是一个悖论。作为正义象征的法律何以会走向恶呢?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拜读了李建华教授的新《法律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