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陈启山  年承涛  温忠麟 《心理科学》2005,28(3):634-635,642
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不同印象整饰水平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我监控者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的,高自我监控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分离。研究对“印象整饰对强迫服从后态度改变的影响”的结果做出解释:自我监控者强迫服从后的态度中庸是其关注自身的公众形象而有意压抑和控制其内隐性的评价造成的。  相似文献   
42.
曾有历史学家指出过,“如果弗洛伊德窒死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波林)。这话不仅意味着,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力量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暗示着,精神分析理论所阐释的,乃是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一个方面,因而它的存在、发展与流传及其对人类生命实践过程的影响作用,也都将是必然的。事实上,历史证明,随着它自身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逐步渗透于西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对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43.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44.
解经工作是中国伊斯兰教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它以维护新疆稳定为重点,以新编卧尔兹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和代表性成果,发扬中国穆斯林优良传统,学习国际伊斯兰教界抵制极端主义的思想主张,正本清源,批驳极端主义的歪理邪说,宣传伊斯兰教的真精神,维护伊斯兰教信仰的纯洁性,促进伊斯兰教教务工作的开展,保障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5.
2010年12月7日至9日中国天主教第八届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4位主教、162位神父、24位修女、91位教友代表  相似文献   
46.
<正>(2010年6月21日)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受七届理事会委托,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关心、重视下,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本次大会的  相似文献   
47.
乌托邦源自对完美的追求,但却经常导致破坏和残暴。对一个美化社会的热情为何如此迅速地将自己推向暴力和邪恶?是什么令人难解的过程使梦想将其自身转变为梦魇?我们为何一手引发自己所深恶痛绝的邪恶?  相似文献   
48.
日本新的社区保健医疗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4年开始,日本一改36年来的医师法,对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医师资格的青年医生实行2年的临床必修制度,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的继续教育。在我国已开展十年的临床医生早期规范化培训以来,对初级卫生保健方面的培训尚处于薄弱状态。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新作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开展此方面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49.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的基本看法,是善恶、是非、美丑等价值观念在一个时代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们行为和自律的标尺。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一个人只有知荣而为之,知辱而不为,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因此,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人的立身之本。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0.
走向和谐     
国家提倡人人加强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举动是一个走向爱的过程,是一个走向天主所创造万物时让人管理万物时的和谐理想。由于蛇的诱惑,破坏了人与天主的和谐——原祖父母眼开了,发觉自己赤身露体(创3:7);破坏了人与人的和谐——是你给我作伴的那个女人,给了我那树上的果子,我才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