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局部繁荣下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理解贫困以及与贫困有关的心理模型和决策过程、并促进人类的幸福与公正,是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使命。文章旨在阐明心理学在理解贫困和减贫工作中的角色,并对贫困心理学的研究思路、贫困归因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介绍。最后,在总结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未来的贫困心理学应对特殊的目标群体做更多关注,并发展更可靠的测量方法,挖掘更多影响贫困心理的人格、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72.
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勉  江光荣 《心理学报》2007,39(5):892-900
在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框架下,探查处于第三阶段的被试的求助行为,侧重研究⑴对心理问题的归因、⑵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⑶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这三个变量对实际求助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对求助行为均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除了对求助行为有直接作用外,还以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求助行为。整个模型对求助行为解释的变异量达到26%  相似文献   
73.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信念归因与抑制性控制和语言(特别是补充句法,complement syntax)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抑制性控制能力和补充句法能力与其错误信念任务的表现有较高的相关。但是抑制性控制能力和补充句法能力对于信念归因是不是必须的在发展心理学中并没有得到解决。脑成像研究表明,信念归因与抑制性控制和补充句法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至少对于大人,在完成错误信念归因任务过程中可能并不需要抑制性控制和补充句法。  相似文献   
74.
学校是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较为常见。自我妨碍行为的潜在认知机制是防御性归因模式,学生会有意无意地采取不努力等多种方式为学业成功设置障碍,这样在失败时以避免对自己做缺乏能力的归因,从而保护自我价值和他人心目中的能力形象。文章从自我妨碍行为的动机、结果、归因、影响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5.
杨英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70-170
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归因训练的具体手段。探索在田径技术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对学生的成败归因的影响、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归因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的提升,具有推动挖掘学生潜力的作用;学生积极归因,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相似文献   
77.
张宝山  金豆  马梦佳  徐冉 《心理学报》2022,54(8):951-963
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和医疗决策逐渐成为了与老年群体越来越相关的两个概念。在此背景下, 很有必要系统地探讨消极刻板印象对老年人医疗决策的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以158名老年人为被试,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消极刻板印象、归因偏差和老年人医疗决策质量间的关系。实验1结果发现, 消极刻板印象负向影响老年人的医疗决策质量, 同时, 归因偏差在刻板印象对老年人医疗决策质量的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实验2结果表明, 减少归因偏差的干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刻板印象对医疗决策质量的消极效应。本研究对理解刻板印象效应机制、缓解刻板印象消极效应、以及改善老年人医疗决策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8.
乐商(或乐观智力)是指人乐观的能力,它既包括一个人乐观水平的高低,也包括个体从所经历的消极事件中获取积极成分的能力,以及影响或感染他人的能力.“杜乡微笑”是高乐商的一种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心理学过去的有关研究证实,高乐商不仅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获得稳定的幸福婚姻、提高人的生理健康水平、提高学业成绩和减少坏事情的发生,而且高乐商还有利于促使个体寻求社会支持和社会交往.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乐商可能是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人未来发展命运的因素.  相似文献   
79.
吴静珊  王娜 《心理科学》2017,40(5):1222-1227
在陌生人和熟人两种社会距离下,让被试对同、异性成败行为进行归因,考查性别归因偏差现象(对异性美化、对同性贬损的归因)在社会距离上的变化。结果发现:(1)对于成功行为:被试对陌生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能力-运气)显著高于陌生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被试对同、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差异不显著。(2)对于失败行为:被试对陌生同、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运气-能力)差异不显著;被试对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显著高于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结论:性别归因偏差,在远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出现,表现失败时消失;在近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消失,表现失败时出现。结合相关研究和进化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0.
从人际吸引力和胜任力评价两个维度探讨大学生自谦归因对他人评价的影响。以120名大学生为样本,采用2*2的组间情景实验设计,让被试观测情景材料中不同胜任力水平个体的自谦归因后作出评价,研究发现,不同胜任力水平下大学生自谦归因对人际吸引力和胜任力评价上存在交互效应,当材料中大学生胜任力水平高时,自谦归因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吸引力。然而,当材料中大学生胜任力水平低时,自谦归因不仅不能提高人际吸引力,反而减少了他人对大学生的胜任力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