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1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71.
物质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于个人生活重要性的价值观念。过往研究多强调其消极效应,但此观点日益面临挑战。实证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在某些条件下能提升幸福感,也可以作为不安全感的补偿策略。在概念层面,有研究者基于动机的视角指出工具性物质主义是无害的,并且物质主义作为一种身份目标追求,能够建构和维持自我身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为动机取向的物质主义概念提供实证研究的支持、评估物质主义补偿不安全感和提升幸福感的效果、基于认知和动机的整合视角考察物质主义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2.
城市自建立之初就是通过街道空间来彰显其品性。伟大的街道创造伟大的城市。传统中国城市街道空间以自然主义、等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伦理精神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城市。当代都市生活日益普遍化、精致化和审美化,街道空间却相反,其文化精神、场所精神与空间正义的缺失,使它失去了滋养与培育人们精神的功能。美丽城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应该从美丽街道建设着手,构筑立足传统、引领时代精神的文化街道空间,立足绿色、共享理念的"后人本主义"街道空间,立足协调发展理念的公平公正街道空间,是街道空间最内在也最根本的伦理建构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3.
对"技术伦理学何以可能"的追问关系到技术伦理学的学科合法性,是技术伦理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虽然以往的研究对"技术具有价值负载性"的命题进行了论证,但在进一步论证"技术为何负载伦理价值"这一命题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自由"、"信息"和"中介"三个角度,把技术的价值负载性的论证推进到技术的伦理价值负载性的层面,从而为技术伦理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寻找深层的理据。  相似文献   
174.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通过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区分,康德解决了道德律与自由之间的循环论证问题,并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论证道德律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尽管最终康德断言我们对理知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对自由一无所知,所以道德律作为一项令式的可理解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在消极的意义上遏制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5.
高超 《现代哲学》2017,(5):31-37
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一般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历史观在"物"的含义、观点的表述、理论的结构上都存在根本区别。我们可以尝试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去解释这个问题,即认为历史观中的"物质"是对一般唯物主义中的"物质"的隐喻使用。这种隐喻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地使用"唯物主义"一词去表征马克思的历史观,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恰当性。从认知隐喻学的观点去理解经典文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76.
在西方基督徒中间,对与性、家庭生活和医学伦理问题相联系的个体道德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因为在今天的基督徒中间存在着两种伦理理论决定着他们的观点,第一种道德判断是"道义论",另一种道德判断叫做"后果主义".  相似文献   
177.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8):28-29
若我们思念宇宙的浩瀚、河山的壮丽、生物的繁多、人类的奇妙,我们会赞美造物主的伟大。《尼西亚信经》宣认,我们所相信的上帝既是“全能的父”,也是“天与地和有形无形万有的创造主”,整个世界(天与地)和其中的万有,无论是看得见的(有形)和看不见的(无形),部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与世界万有的关系,就是创造主与受造物的关系。有关创造的教义,主要目的不是要描述上帝在亿万年前的工作,也不牵涉科学可否证明上帝的创造,而是要阐述上帝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让我们更认识、更敬爱、更信靠这位创造主,而他是我们的帮助(诗121:2;124:8;耶32:17)。  相似文献   
178.
一位心理学教授在给学生授课时,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幸福吗?”教室里顿时哗然,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自己不幸福,有的说从未感受过幸福,还有的说经过努力会得到幸福……针对大家的议论,老教授庄重地说道:“同学们,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事情比你们多得多。我学了一辈子心理学,人到晚年,终于悟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无论世事多么不顺,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79.
含笑走过每一天:人生总要一天天走过去,与其哭丧着脸走过,何如含笑走过每一天。历史经验告诉我,含笑面对生活的乐观主义者往往会获得更多的人生自由,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机会。试想想,古今由平凡小人物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如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仙李白,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青年毛泽东等,哪一位是哭丧着脸走过其漫漫人生路的?乐观主义是将他们推向峰顶的神奇助推器。  相似文献   
180.
房子和梦想     
中秋节回家探亲之际,遇到孩提时代的伙伴。多年不见的几个老朋友聚到一起,都非常高兴,有人提出来喝几杯,大家一致赞同。转眼之间,我们都是年过而立直奔不惑的人了。有终守田园,专心务农的;有接班进城,而今下岗的;有混于单位,因循度日的;有辞职自由发展,走南闯北的;有出国留学,海外发展的……盅来杯往间,我们谈论最多的居然是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