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1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31.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发表(《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  相似文献   
632.
作为一个价值多元主义者,伯林对人类生活中的决定论理念的反对与他对道德生活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凸显为伯林根据选择活动来认识人性的构成。伯林认为价值虽然受文化所限,但反映人类基本需求的价值通常是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这种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道德范畴"并非倚仗形而上学的庇护,而是体现在欧洲文明共同的历史和语言以及思想之中。自由作为人类所需的"基本道德范畴",伯林并没有简单地在自然层面和传统层面予以区分,而是在这两种层面之间设定一种价值缓冲的范畴——亦即在大多数文化中,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价值并不具有永恒性或与基本价值相类似。同时,伯林也意识到对人性的研究离不开对一些基本道德概念的用法的理解,对伯林而言,一种合适的以基本道德为基础的理念通常被认为是和需要基本道德规则支撑的"共通人性"相类似。  相似文献   
633.
《学海》2021,(1):189-195
以赛亚·伯林坚信文化对人具有特殊意义。他通过对维柯和赫尔德为主的反潮流思想家的解读,在价值多元主义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一种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即文化并非是普遍单一,而是多元并立的。文化的差异性仅仅是人类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呈现,并不能形成一种囊括所有文化模式的人类共同体文化体系。从这种文化多元论出发,与个人自由相对的族群归属必须在肯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阐释。社群与历史文化之归属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个体必须归属于群体并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认同——亦即身份认同和肯定,否则将会在强制性同化中导致身份的丧失。伯林强调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意义,强调文化不应该是单调的、统一的规则和格式,坚持在共同价值前提下尊重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这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主义梦想的一种反省、批评与自我纠偏。透过自由主义阵营中以伯林为代表的文化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可辨识出一条穿透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之迷雾、阐释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之意义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634.
董元静 《天风》2016,(5):54-55
正"你是位奇妙的神,你是位奇妙的神,你创造了山林你创造大海,你使雀鸟在天空自由自在。你是位奇妙的神……"傍晚,疲惫的我点出手机里的这首赞美诗,合上眼睛,听着六岁的小孩子歌唱。这是他在主日学里学的第一首歌,旋律优美,宛如天籁。当时我录制下来,并且设了自动重复。听着听着,仿佛《诗篇》里的音律和叹息,渐渐拂  相似文献   
635.
现代人的生活讲究回归自然,而设计讲究师法自然,自由曲线元素本身就来源于一种自然的形态。现代的生活是一种快节奏,而自由曲线恰恰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装饰人物画中的重点在于"装饰",画面中的各种因素其出现的目的就是达到装饰的效果,艺术中的自由曲线元素,是一种具有情感温度的传递媒介,应用在人物装饰画中,也使受众的心理变化随着自由曲线的迂回转折或顿挫有力,而发生着情感的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636.
选择     
单渭祥 《天风》1995,(4):37-37
人的一生无时不在选择! 学习要选择专业,事业要选择支点,婚恋要选择伴侣,生活要选择目标。信仰,则更需要有个准确的选择。 记得中学时代,理化老师把一大堆选择题放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637.
道德是不同于外在法的内在法 ,自由意志在个人意志中的具体存在即为道德。道德不仅是主观精神 ,更是能行动的意志。  相似文献   
638.
徐向东  陈玮 《世界哲学》2023,(2):126-137+161
在目前所能设想的人类增强技术中,通过生物医学手段来增强人类道德被认为是最没有争议的。但是否确实如此关键地取决于我们对道德的本质和来源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集中考察英格玛·佩尔松和朱利安·萨瓦勒斯库对道德生物增强提出的倡议,本文尝试表明,鉴于人类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鉴于我们目前对人类道德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仍然缺乏充分明晰和系统的认识,利用生物医学手段来直接干预大脑以“增强”人类道德的做法不仅并不成熟,而且也未能充分正视自由与其他重要的人类价值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9.
伤害原则是密尔《论自由》的核心原则,也建构了现代人对自由及其界限的基本理解,因而,明晰伤害原则的内涵及有效条件至关重要。学界曾普遍认为,伤害原则的有效性依赖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的有效区分。但众多学者批评指出,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必然影响他人,故并不存在纯粹涉己行为,因此,伤害原则是不切实际的教条。为了拯救伤害原则,研究者们从两条进路进行了辩护:一是坚持涉己和涉他行为的区分对伤害原则的重要性,同时调整区分两者的标准;二是认为伤害原则强调的是,干涉他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是防止非同意的伤害,而涉己和涉他行为的区分对伤害原则并不重要。但这两条辩护进路都未能成功,前者给出的区分标准无法令人满意,而后者则不符合密尔的文本。更好的辩护进路是,将伤害原则重新诠释为干涉他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是防止伤害他人。这种重释不但可以避免难以区分涉己和涉他行为的难题,而且能得到密尔文本的充分支持,足以拯救伤害原则。  相似文献   
640.
孔子之“乐”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感官快乐、物质享受;二是精神快乐尤其是道德幸福;三是精神自由。孔子之“乐”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强调礼对快乐的节制和对仁的追求。道德是理解孔子之“乐”的关键,回归道德本身,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才能创造和享受幸福。孔子的快乐之路即向善之路、成德之路或成人之路,具体包括弘道、顺性、节情、成教和游于艺等五个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