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4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君劢从现代与古代是不能完全割裂的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心知或思想方法这两点认识出发 ,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 ,相反可以导致一种新的思想方法 ,这种新的方法能成为现代化的基础。因此 ,我们今天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 ,就必须从复兴儒家思想入手。换言之 ,复兴儒家思想是中国现代化的途径 ,而儒家思想的复兴又主要是宋代新儒学的复兴。复兴儒家思想的道路是“自力更生中之多形结构” ,亦即“以儒家为本 ,而沟通东西思想”  相似文献   
102.
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郑剑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3):528-530
采用录音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要求200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成人对“自强”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时候、什么心理背景下想到“自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公众的自强观主要是指持久的意志力;(2)自强可分为顺境自强、逆境自强、竞争性自强、成长性自强和他向性自强.逆境自强更为公众所赞同;(3)人们回忆起自强意识产生的时间主要在参加工作以后。  相似文献   
103.
"群己之辩"与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群己之辩"只是近代的产物.由于试图在"天理"的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己"以有限的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的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的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的个人和个性开始;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关系重组导致了新的群体意识的产生.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展开的价值观争论,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有过个性解放的高潮,但近代思想家大多更倾向于群己平衡、甚至群己和谐的理想.只是并没有发现有效地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在"群己之辩"方面的价值观变革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104.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本研究对当代大学生职业期望所包括的关键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职业动机、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影响职业期望的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当代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初步模型".  相似文献   
105.
走出形上学的迷失而进行形上学的重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哲思的主题.自上一个世纪的上半叶,冯友兰先生就率先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逻辑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纯形式的形上学体系--新理学,超越了中国传统哲学没有形式化系统的形上学的局限,提高了中国传统形上学的空灵性、抽象性、范畴化、概念化和系统化的程度.但是他的这种新理学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脱节与失序;因此如何克服和超越这些历史限制,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历史课题.他的新理学之"由正入负"的方法论取向,确为中国现代形上学的新开展开辟了新方向,因此我们可以由"照着讲",而"接着讲",进而在现代逻辑、现代哲学和生活世界的三项互动的场域及其变动中,实现中国现代形上学的名与象、智与仁、思与诗、形式与内容、德性与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之重要的一支.  相似文献   
106.
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认为个体能够通过对自我潜能的发掘,通过对意识状态的扩充,达到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所谓超个人状态。本文追溯了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渊源,阐释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特点,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这一学派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转换的意识状态,意识谱理论,沉思的研究与训练,揭示了当代西方心理学正在走向整合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07.
实验采用重学—分离设计 ,分别用知觉辨认和再认测验作为内隐、外显测量的测验方法 ,比较重学—启动测验的结果与重学—再认的结果 ,发现 :重学和间接测量的结合能有效地揭示内隐记忆的叠加现象 ;一次重学能使知觉启动测验的成绩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 ;高意识水平学习后 ,低意识水平的重复学习不能改变外显测验成绩持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8.
心理治疗也有“道”和“术”的问题。现在人们所关注的大多是“术”非“道”,也就是重视对治疗技术的研究而忽视价值观对心理治疗的作用。从近些年发表的有关心理治疗文章我们就可看到这种倾向。美国心理学家C.Marshall.Woel曾指出,“搞研究而不考虑服务那种价值倾向就像制造没有方向盘的高速汽车”[1]。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1价值观和心理治疗的关系心理治疗是门科学,科学处理“是什么”的问题。价值观是一哲学议题,它涉及“应该是什么”、“好与坏”的问题。科学陈述客观事实,价值观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在科…  相似文献   
109.
弗雷格和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容器和交流的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的。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的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的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的。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与说者所共同建构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的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的意见,也不单是说者的意图,而是话语自身的意义;思想是说者与解释者在话语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说者的话语与解释者赋予说者的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的反思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10.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是宁夏宗教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西吉县紧紧围绕宗教领域重点目标任务,积极担当作为,全县宗教领域呈现安全、平稳、和顺局面。一、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是及时组织学习领会相关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自治区重要会议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引领宗教界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