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王海滨 《哲学动态》2022,(12):21-27
精神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它主要有三个基本路向:遵循境界逻辑和适用苦乐原理的精神修养,遵循自由逻辑和适用主客原理的精神实现,遵循实践逻辑和适用知行原理的精神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寻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境界提供了智慧滋养;德国古典哲学在主客对立统一的框架中阐明了精神自由及其实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影响精神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基础条件,奠立了以实践为地基、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的推进精神解放的分析框架。在追求天人合一或主客统一的共同目标时,三种路向存在着显著的方法论差异。在推进精神发展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和而不同、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72.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了间接的批判。通过抨击德国封建特权与揭露普鲁士政府扼杀群众自由权利的丑恶行径,马克思间接批判了古典自由主义自然权利的抽象存在、自私本性和虚幻前提。《莱茵报》后期,马克思直面德国底层群众的贫困现实,在深入考察农民贫困问题、探究贫困根源及其解决措施时,间接批判了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的阶级属性、理论前提和现实局限。《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间接批判表明其并不完全认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他在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上的进步性,即在间接批判的过程中对现存的一切社会思潮保持审慎反思的态度,形成了积极探寻“建立新世界”的价值取向和为广大贫苦群众谋求普遍权利的政治立场,从而与古典自由主义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73.
荀子在《解蔽》里,对于鬼神迷信做了生动的分析批判。他说道:夏首的南边有个叫涓蜀梁的人,此人既愚而又事事恐惧。在月光明亮的晚上走路,低头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伏在地上的鬼,仰头见自己的头发,又以为是站着的妖怪。吓得转身就跑, 回到家中,竟然惊吓而死。由此,荀子得出结论说:凡人们认为有鬼,必定是有精神恍惚、心智不清的时候留下的印象。荀子  相似文献   
74.
由于职业的关系,作为一位科普期刊记者的我常和科学家们打交道。走进这支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他们向我吐露心扉,为我讲述他们毕生执著追求的科技事业。我这才得知他们的故事很精彩。我常常把他们美誉为“金字塔上的人物”,这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用他们的卓而不群的智慧,将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常常思索这么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这些科学家们投入到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伟大的科技事业?继而,为了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为全人类谋求一个和谐、幸福、和…  相似文献   
75.
76.
《中国宗教》2006,(5):63-63
丁俊在2006年第1期《回族研究》中发表文章《伊斯兰视阈中的文明对话与全球伦理》。文章认为,关于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的讨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议题,中国学术界也积极参与有关讨论,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但中国学术界对伊斯兰文明在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研究。文章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及其内在精神的揭示,特别是从伊斯兰文明之源的《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出发,指出倡导文明对话不仅是伊斯兰文明固有的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77.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78.
邓英才 《现代哲学》2002,(3):108-112
关于绿蓝问题的讨论一直在持续着。逻辑操作路线更为“本质”的方法,即“自然类’他们的思路。蒯因和伽登佛斯寻求的是比纯粹的语言和和“概念空间”的解决方法,本文试评析  相似文献   
79.
褚毅平 《学海》2005,(2):154-163
本文从古典政治哲学和当代哲学家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入手,对引起广泛争议的产权改革话题以及新左派、经济学主流派以及自由主义立场进行了剖析.实证主义的虚无主义倾向取消价值判断,在产权改革这样的规范命题上存在根本的局限,同样深受现代性影响的自由主义的产权改革观点则因为其教条主义思维站在了古典自然权利论的对立面.产权改革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归古典智慧,以理性追求自然正当,实施"按绩分配"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0.
罗克全 《学海》2005,(1):103-107
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认为,国家是个人自然权利在道德边际约束作用下、在利益目标最大化或损害最小化的市场中逐步产生的,所以,国家对任何个人保持中立.与此相对照,功利主义与契约论的国家观实现的只是"仅仅以人为工具";无政府主义则把"以人为目的"虚拟化.然而,依据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国家观的逻辑,其"最小国家"应弱化为"非模式化国家"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