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组织翻译,由于光远、汝信、邢贲思、C.米切姆任顾问、殷登祥任主编的《科技伦理经典译丛》,经过多年辛苦努力,已于2010年底面世了。该译丛首次全面、系统地向我国学术界介绍了国外科技伦理的重大成果,对于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722.
盖光 《管子学刊》2008,(2):61-66
中国古代人的哲性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性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性、“化”,性、“心“性和“游”性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性特点。  相似文献   
723.
北京2011·科学技术与低碳社会高峰论坛于2011年3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中心主办,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协办,上海苏  相似文献   
724.
人心若水     
披阅世间万物,无论巨细,感怀之情油然而生。巍峨险峻的高山,常常令我肃然起敬,不敢登临其巅,怕有亵玩之嫌;就地临溪听水,心情自然而然地宁静。从涓涓之溪,到湍湍之流,再到大江大河,以至浩瀚无际的海洋,水让自然变得妩媚而灵性十足,生命因此缤纷五彩而美丽妖娆。  相似文献   
725.
古希腊诸神与中国诸神在形象的整体历史演变中呈现出内在同一性。把握中国与古希腊多神信仰的关键在于梳理出两个神话体系中具有发生学意义的大神,在古希腊,这一大神为酒神;在中国,这一大神为傩神。神的演变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类认识发展同步。古希腊神话能为理解中国民间诸神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民间诸神亦可为理解古希腊神话提供有益的启示,这样的双向启示对认识古希腊与中国宗教乃至世界宗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6.
以伦理心境诠释性善论是我多年来读解孟子的重要理路,但仅此尚不足以完全破解性善论之谜,因为它还没有办法回答伦理心境何以对人天然有吸引力以及伦理心境以什么为依托这两个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哲学上首先肯定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正确处理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与伦理心境的关系,是解说性善论必不可少的功课。  相似文献   
727.
对景造意无疑是山水画写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画者的心态、观察的方式与深度以及画者所具备的技法能力等,都对写生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8.
天津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许多有影响的事件都与这座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在天津的五大道上,汇聚着两百多幢欧洲各国风貌的小洋楼,可以说,每一座小洋楼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故事。坐落在马场道的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有一座三层高的法式建筑,已被列为重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楼顶写着法文  相似文献   
729.
在注《老》史上,解读“道法自然”历来有一分歧:一说以“道”为至高依据;一说以“自然”为最终依据。王安石和苏辙的《老子注》亦体现出这一区分。王安石认为“道法自然”以“道”为万物之本;“法”乃道体在现象界展示自己的方式,即所谓“法度”;“自然”意为“道”成法度乃自己如此。苏辙将“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自然”,将“自然”置于“道”之上,“自然”既是万物生发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真实本性的自然呈现,其发展趋势具有自发的秩序性。王、苏二人之解读分歧肇始于“道”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建构起各自的政治实践活动,王安石强调“尽法”,而苏辙更强调“复性”;在此基础上,两人以人为中心阐释出政治秩序构建的两种不同模式,即落实在政治治理中的推崇“法度”和关照“民情”。  相似文献   
730.
"以自然为根"作为人之为人的自然本性源于以下事实:人生命的产生源于自然之演化,自然是人类生身之"母";人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然之养育,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人的发展与幸福离不开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并过上美好生活之"基"。而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实践在创造工业辉煌与奇迹的同时,由于悖离"以自然为根"的人的自然本性,已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造成人类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断下降,使人的身心健康遭受各类危害,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与要求的前提下,为超越黑色发展模式及其造成的发展困境,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由此破解人类发展不可持续这一时代难题而作出的历史性谋划与创造性决策,因而具有重要的伦理属性和伦理价值。从认识论的层面看,绿色发展无疑是人类认识史的一次实质性飞跃,是人类的生态认识和生态智慧的结晶。从实践论的层面看,绿色发展恰恰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人类对自然的亲缘和依赖关系——有机协调、互利共生关系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