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龋病的自然转归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局部到全身的过程.主要历经牙体硬组织阶段,穿透硬组织到达牙髓阶段,穿出根尖孔阶段.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承受的痛苦加重,临床诊疗也越来越复杂,成本增高,效果越来越差.本文从哲学量变质变角度思考,提出了一些控制龋病的想法.  相似文献   
232.
"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值得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借鉴梭罗和杜威两位美国思想家的智慧,对在《周易·系辞》中出现的"文"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于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而这不论是对于我们认识《周易》本身的价值,还是对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3.
李贽易学以心论《易》,结合前人易说,重点从"心"出发,标立童心,重视人情和性命,阐发自然人性论;通过多年的自研自得,他将易学视为简易自然之圣学。在易学诠释上,李贽属于重自然童心的义理一派;此外,李贽将易学与学术背景和时代启蒙思想相结合,代表新兴市民的时代诉求,反映了自然人情的时代特色,是对传统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34.
不管你承认与否,人生须臾,自然无尽,这是生命的铁律。在无穷无尽的大自然面前,我们的生命真可谓微不足道,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大自然的过客。你等待,你徘徊,你渴望,你梦想,给你一万个理由,最后你还是无可奈何地离开。  相似文献   
235.
合乎自然而生活,是古罗马时代斯多葛学派提出的一个著名的伦理学命题.该命题认为,自然本身作为不可僭越的必然性秩序既驾驭着整个自然宇宙的运行,又作为命运支配着人的灵魂和行为,因而人类必须以自然为指导,合乎自然秩序而生活,这是宇宙秩序赋予人的一项基本道德责任.自然本身因其和谐有序性而是善的存在,合乎自然而生活亦为合乎善而生活,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道德生活.人正是在合乎自然而生活中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而达成至善.  相似文献   
236.
听说《金陵十三钗》引起很多议论,便一个人去看了,出来时已过午夜。独自走在回家的寒夜里,一种温暖的感觉洋溢在心头上,这种感觉尽管说不好,但可以肯定,由于它的存在,气愤和悲伤没有淹没我,这种感觉使我意识到,人们最不愿回首的1937年冬天的南京,  相似文献   
237.
辞世教育在于提升临终者生命的意义与品质。通过辞世教育使人们坦然面对死亡这个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而死亡又是各类宗教最关注的内容,各宗教都有对死亡奥秘的深入诠释,对死后世界的详尽描述。宗教在辞世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性,辞世教育可以借鉴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238.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239.
海波 《中国宗教》2014,(6):48-49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重生轻死”观念的影响颇深,高扬生命的大旗,却缺乏对死亡的关怀。尽管现代社会对“死亡尊严”、“死亡权利”的呼唤目渐高涨,人们也已经开始探讨诸如安乐死、  相似文献   
240.
秦晓慧 《现代哲学》2017,(2):128-134
从成书目的、篇章内容看,道教经典《太平经》体现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与儒家的仁爱政治哲学相区别。《太平经》是以"自然"为核心价值的一种自然政治哲学:在政治实践中寻求自然最佳形式的自然政治哲学,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政治哲学、庄子"物顺自然"的政治哲学为理论渊源,明确提出"自然"的核心价值,并遵循"大顺之道"的自然无为方式,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之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