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8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  相似文献   
122.
在佛门中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偈诵:“今日示尔修道法,即在吃饭穿衣间。一言说破无别事,饥来吃饭困来眠。”这首偈诵说出了禅宗学徒修行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历代禅宗祖师都认为,禅宗的修行是在日常习见的行为中实现的,一切都是平淡自然。禅师们既不主张弟子们通过读诵经典而逐渐悟入佛之知见,也反对弟子们通过参禅打坐的方式来证道。  相似文献   
123.
印度哲学家们对"我"(ātman)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有两千多年的争论,相关观点和论证思路可为当下哲学中自我议题的开展提供思想资源.婆罗门教哲学家持"有我说",并提出"诸行所依说"、"主体统合说"、"自知证明说"等来论证"我"的存在.其中,"诸行所依说"主张欲望、记忆等精神现象是"我"存在的表相,因为它们跨时间而发生,要求...  相似文献   
124.
徐国亮 《学海》2007,5(5):88-92
人生四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核心.人的觉解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个体就有差异.个体的认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不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明了因觉解程度的不同而层层递进的表现关系.用时代眼光重新阐释境界说,将会对我们产生关于如何对待人生的某些启迪,并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人生"危机".  相似文献   
125.
《管子》天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它在先秦的天论思想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6.
关于濮阳麦秆画和民族工艺发展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濮阳麦秆画是民间手工艺之瑰宝,它吸收了国画、书法、民间剪纸、南阳烙画、刺绣、雕刻等种种艺术表现手法,古朴自然、典雅大方,具有古香古色、灵秀端庄的风韵,是古代传统艺术与东西方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7.
水也有职称,完全是一种自然形成状态,并非人为的评定或赐予。  相似文献   
128.
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一词,经历了含义的变化与演绎,于是也就有了对于"自然观"与"审美语境"的重新读解-"中国画一旦失去了道技一体,以道御艺的艺术特征,笔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持,退化成了一般性的技术手段,这对包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而言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29.
证严 《法音》2009,(4):28-33
首先感恩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广邀诸山长老、佛教界鸿学大儒共聚一堂,为佛教在当今世界之贡献及  相似文献   
130.
于斌 《心理科学》2001,24(4):500-500,487
概念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概念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人通过感官得到的感性经验是丰富多样的,感性经验以其变异性为特征。但是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却是相对稳定的。概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全部知识经验的核心,使有关的知识经验围绕这个核心组成一定的系统。这种系统有利于知识经验的记忆。同时也为人们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提供了必要的内部条件,使人能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