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10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之间的论争之所以难有结果,在于它们虽体系相异、逻辑起点对立,却都出自同一个错误的理论支点: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它们只看到审美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没看到审美还是早期人类与现代人类的区别。从完整的事实出发,可知:审美发生及审美本质所依赖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实践、自由、理想等等人的一般本质,而是人的智能水平,即完全抽象思维能力,这才是美学研究正确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宗教》2004,(12):53-53
卓新平在《中国宗教学》一书中撰写文章,认为近代以来,世俗人文主义以“人本”观念与宗教中的“神本”思想对应,批评宗教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由此形成对宗教本真及其蕴涵的一种认知误区。实际上,宗教对人生处境的关注、对人性本质的界说、对人伦道德的提倡、对人间关怀的强调、对人格升华的鼓励都是为了尊重人、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反科学思潮是人类文明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它与科学相伴而生,又尖锐对立。西方反科学思潮在哲学层面激化了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文化层面,加剧了科学与宗教、人文的分裂。然而,要化解冲突,消除裂痕,圆融分歧,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便是返回中世纪,寻迹西方反科学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和复杂数字记忆材料,考察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法相对于机械记忆法在记忆提取上的优势及神经机制。行为结果表明,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法比机械记忆法的再认准确率更高。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显示,再认提取阶段奇象记忆条件下诱发的N400和N700波幅显著更低,这说明奇象记忆提取更容易。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条件下,正确再认旧数字诱发的前额区、左顶枕叶区及中顶枕叶区N700成分与使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有关。本研究表明,采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可以减少或跨越语义加工,从而提高个体对材料的记忆效率。  相似文献   
16.
自然体验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自然或与源于自然界的刺激互动。学者通常使用问卷测量法、自然指标法或实验操纵法来量化操纵人们的自然体验,发现接触自然可以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这些积极效应会受到物理环境、个体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来应突破“城市——自然”二元对立思想并加强积极效应的纵深研究;拓展研究群体;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质知识是关于与事物的同一性相关的内在必然特性或结构的哲学知识。胡塞尔设计想象变更方法来生成本质知识。该机制依据初始事例,生成目标对象类型的想象事例,从中提取该类型可能对象的相似特性,最终认定或洞见其普遍的本质结构。然而,该机制面临探究困境:如果本质知识已经或者需要介入想象变更方法,那么该方法是不必要的,因为该对象本质已被知道;而如果本质知识没有或不能介入想象变更,那么该方法不能运行。对该方法的理性主义解读寄希望于对本质的“潜在知识”来化解悖论,然而最终不能逃避循环。但胡塞尔的想象变更方法,实则无需潜在或显明的本质知识参与,根据想象变更自身的特性,就能顺利运行,并产生实质性的本质知识。该机制虽然可错,但也可靠。  相似文献   
18.
麦克道尔对"第二自然"概念的阐发,推进了当代学界对黑格尔的"自然主义"的关注."自然"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既表示"本质"又意指"机械化的自然世界".黑格尔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自然的,并意图回复自然的第一种意义;这一回复是精神自身运动的过程,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是精神现实化的机制:它一方面否定其外在规定,从自然的、直接...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统圣经研究在启蒙运动中完成一次重要的转变,主导这次转变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以自然为核心,构建了从形而上学基础到经典文本理解之间的整体框架,以自然的必然性为这一整体框架统一原则。这一自然必然性原则为经典文本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基础,使得经典从神圣启示呈现为错误百出的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权威。经典的理解条件从虔诚的心灵转变为人自身的分析能力,把经典视作人类历史分析的对象。斯宾诺莎所主导的这些转变为现代西方圣经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与价值观上主张自然原则相应,庄子肯定政治领域应顺物自然,合乎民意。较之儒家的“民本”思想,与顺物自然相联系的“合乎民意”具有不同涵义。儒家所主张的“民本”主要强调治国应奠基于民众之上,其特点在于以民众作为治国的基础和出发点,庄子所理解的“顺应民意”,则首先以不干预民众为指向。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政治哲学关乎对道的理解。通过道术与巫术交锋,庄子指出了两者的重要分别在于自然无为和有意而为之:巫术的特点是基于经验性的显现作出推测,属有意而为之;道术则趋向于自然无为。本于天性,构成了为道的特点。巫术与道术之别,体现了“技”与“道”的分野,其中包含着以道的智慧引导治国过程的内在意向。从治国或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说,“浑沌”隐喻着庄子所认同的原始秩序,此种秩序以智慧未开、是非之争尚未展开为前提。从人性的角度看,原初秩序与人的自然天性相一致。庄子以天人之辨为政治哲学的内在主线。天人之分体现于不同方面,包括人性规定、行为方式,等等。“浑沌之死”意味着理想存在状态的结束,它表明偏离本然的有为而治,将导致理想存在状态的终结。庄子的相关理解中,同时包含内在的历史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