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71.
张继禹 《中国道教》2003,(5):8-8,12
尊敬的总统阁下、各位宗教界的朋友、各位来宾:我是中国道教界的代表,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阿斯塔纳参加大会,与世界各国的宗教领袖们讨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禀承先圣们的教导,用一个宗教徒的热诚和爱心,在维护人类和平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道教是中国原生的宗教,自建立教团组织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国道教历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爱生命,主张以宽容来消弥冲突与战争,以“虚”为用。对“道”的信仰就是要学“道”具有容纳一切、慈爱万物的品质。因此,道教希望人们能够“虚怀若谷”,象大海一样广纳百川,不拒细流,处下而不争。…  相似文献   
72.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73.
在对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自我意识对声乐学习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声乐艺术学习者必须知道其技能、技巧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对于声音构建是一件重要的事,因为呼吸和共鸣虽基本是人身体器官的自然反应,但它同时也受意识的控制,在训练初期要靠意识去控制它。如果不能完美地掌握,就不能发展嗓音音阈,也永远不能艺术性地演唱任何乐曲。这种协调配合主要是通过"意识"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这种控制过程就要靠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74.
20世纪西方自然法理论有所复兴。二战后西蒙(Yves Simon)的《自然法的传统》、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的《人和国家》代表着第一次高潮,第二次则以"新自然法理论"学派为代表,代表作有格里塞(Germain Grisez)《节育与自然法》和菲尼斯(John Finnis)《自然法与自然权利》①,引起了许多相关的讨论,涌现出一大批名家,其中不少人有天主教背景。20世纪60年代,马里旦和新托马斯主义者对阿奎那自然法的阐发引来分析哲学家尼尔森的批判,而尼尔森又遭到反驳,在讨论的过程中,跟阿奎那自然法观念有关的一些问题逐渐得到澄清和深入思考。本文首先介绍阿奎那本人的自然法理论,其次介绍马里旦对它的解释,然后介绍尼尔森对马里旦的批评以及波尔克对尼尔森的反驳。这些批评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直存在于关于自然法的思考和争论中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75.
王雷 《天风》2016,(2):8-9
正在中国众多的民俗性节日当中,春节被称为"众节之首",它标志着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也标志着人们年岁的自然增长。中国人历来重视新年,春节将至,家家户户忙于置办年货,做好新年的种种预备。及至春节期间,人们忙碌于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对于普通人而言,新年不过是"吃喝"和"娱乐"的代名词,在奔走忙碌中迎来了新年,也在吃喝  相似文献   
76.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儒家伦理是德性伦理 ,它的核心是仁学。仁学是一个较大的思想体系 ,有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这些不同层面的内容可以同西方伦理进行广泛的比较与对话 ,亦可以互相补充 ,为普遍伦理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 ,“亲情”之孝是人间关怀得以形成的自然的情感基础 ,“忠恕”之道则是人间交往的普遍原则 ,“爱物”之情为生态伦理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万物一体”之仁则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普遍和谐提供了极宝贵的价值指导  相似文献   
77.
78.
今又重阳     
海金华 《天风》2009,(11):46-47
秋天是美丽的,这是我的理解。但国人却对秋普遍地怀有一种“悲”的意识,所以有“伤春悲秋”的说法。难怪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在他的论著《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一书中把这一主题解说为中国人的自然意识(自我意识的一种呈现形式,是人内心世界的“自然感受”)的出现,首先表现为“悲秋”意识的出现,具体的标志是对时间(昼夜时间)的自我意识。当然,他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论证,  相似文献   
79.
类同一性: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最早的存在形态是类存在形态,人的类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类自然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自然基础,类社会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0.
突破现代理性之限——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伦理以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为目的,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主要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而其深层原因则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理性的产生,所以,真正的生态伦理就必须从思维方式入手,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