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儒家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以天道自然、宇宙一体、一体归仁、生命感通、生生和谐与天下大同为其基本内容,以其内在心性的感通性、类推性、扩充性作为其证成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笔者所着力建构的现代共生哲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笔者倡导的的共生哲学的实质,就是藉以阐明大道或存有是如何在宇宙及其现实世界中彼此共同相处与和谐共进的.因此从共生哲学的意义来看,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在道德形上学的层面上,含蕴着现代共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它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类走出当下的天-人、人-自然、人-我和人-人的对立与两橛,提供了无尽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明鉴.  相似文献   
22.
邓英才 《现代哲学》2002,(3):108-112
关于绿蓝问题的讨论一直在持续着。逻辑操作路线更为“本质”的方法,即“自然类’他们的思路。蒯因和伽登佛斯寻求的是比纯粹的语言和和“概念空间”的解决方法,本文试评析  相似文献   
23.
褚毅平 《学海》2005,(2):154-163
本文从古典政治哲学和当代哲学家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入手,对引起广泛争议的产权改革话题以及新左派、经济学主流派以及自由主义立场进行了剖析.实证主义的虚无主义倾向取消价值判断,在产权改革这样的规范命题上存在根本的局限,同样深受现代性影响的自由主义的产权改革观点则因为其教条主义思维站在了古典自然权利论的对立面.产权改革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归古典智慧,以理性追求自然正当,实施"按绩分配"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4.
罗克全 《学海》2005,(1):103-107
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认为,国家是个人自然权利在道德边际约束作用下、在利益目标最大化或损害最小化的市场中逐步产生的,所以,国家对任何个人保持中立.与此相对照,功利主义与契约论的国家观实现的只是"仅仅以人为工具";无政府主义则把"以人为目的"虚拟化.然而,依据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国家观的逻辑,其"最小国家"应弱化为"非模式化国家"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5.
论非正常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常死亡”概念带模糊性、悖论性、封闭性和诡辩性,并不科学。现实的死亡率千差万别。中国内地自杀死亡率16.78/10万,事故死亡率57.91/10万,他杀死亡率2.33/10万,自然死亡率535.9/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612/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较港澳高,自杀与事故死亡率较港澳低。澳门的一切原因死亡率特低(165.0/10万),自杀死亡率特高(40.9/10万)。  相似文献   
26.
儒家人物关系论与现代生态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的人物关系论是建立在对自然界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基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基础,儒家提出了“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人物关系原则。这对于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学、保护环境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7.
<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然而,从理论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这还仅仅是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的开端,更进一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28.
倪志安 《哲学研究》2012,(10):30-34
<正>一、"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探讨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构想中,早已具有"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深刻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立场,思辨地把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9.
在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学史上,自然的研究一直被本体论的二元性——即知性的透明性与不可还原的事实性的并置所困扰.梅洛-庞蒂对自然的反思正是从批判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开始的.在他对自然的追同中,他以人的身体为根据揭示了身体与世界、人性与动物性在整全性意义上的相互包含,并从发生性维度阐明了反思在身体上的涌现.这间接地为我们确立了自然存在的两间性,并最终致力于对传统二元本体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30.
郑秋月 《哲学动态》2012,(4):106-110
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新的政治教化尚未形成,逐渐摆脱汉儒纲常名教束缚的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这一时期,玄学是政治形态与思想文化的主导,它主要以古代典籍中最具形而上学特色、包含丰富哲理的《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阐释对象,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与美学形而上的精神理想来倡导一种道家对天地自然和谐的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