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31.
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居民自治的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琴 《学海》2013,(4):95-100
实地观察发现,"村转居"社区并不天然地更利于自治,其实际的治理状况经常表现为典型的弱自治特征。由于村转居社区一般是城市化进程对村庄进行了改造、并在行政整合的外力建构下形成的,原来的行政村所实施的村民自治主要基于村民之间共同的经济联结而不是社会自主性,决定了行政村的自治传统基本不具备可继承性。因此,对于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方式,应理性地定位于"有限自治",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以培育居民社会联结和社会自主性为目标的再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32.
论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兼论道德权利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德权利是道德权利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人而应当平等享有的,并应由道德来伸张和保障的地位、自由和要求。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主要指公益伦理的客体——弱势群体基于人而享有的,并应当由道德来伸张和保障的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以及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333.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任何政治共同体来说,均事关重大.布鲁姆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少数哲学家,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阅读古代伟大的经典,理解蕴藏在经典中的微言大义,迈向由历时性哲人构成的共同体.而罗蒂则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关心时事的公共知识分子,经典是我们可以随时可以拆除的梯子,因为现代人面临的情势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都不同于古代人.公民教育不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培养公民对特定共同体认同和忠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4.
《学海》2016,(4):89-95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城市政治学反思: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凸显人的"城市权利"的城镇化;城镇化中的政府治理方式需要向效能治理、公正治理、统筹治理变革;而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在城市政治学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这些反思对于深入推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5.
韩振国 《学海》2005,(1):67-73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立之初,由于政权工作不够深入和农民传统政治文化心理惯性,乡村社会权力文化网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在乡村民主选举推选出的基层行政人员中,旧政权任职的传统权威人物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推动乡村基层权利机器运转的主要动力.阶级成分的比重不足以说明乡村权利结构的真貌.  相似文献   
336.
道义论不仅可以用来说明康德的伦理学,还可以用来说明康德的政治学说。康德站在权利原则立场上批判政治的幸福原则,主张政治必须符合权利正当性原则,主张政治行为要以人为目的并实现人的尊严,这些观点都具有典型的道义论特征。康德的政治道义论作为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的演绎,在理论上具有合法地位,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康德的政治道义论既站在权利立场批判了发展的限度,又赋予权利以道德特征,更提出了政治的道德目标,这使得他的政治学说既具有重要现实针对性,也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价值标杆。  相似文献   
337.
中国几千年来传诵的"不言利"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但忽视了作为人所需要的包括政治上、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权"利",而且从客观上还鼓励了某些人的道德沦丧,所以,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道德,决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作为道德教育者必须从这一点出发,一方面使道德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另一方面在自爱和爱他的基础上发现那种高贵精神和思想的种子,从这样的人身上着手道德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338.
徐丽森 《学海》2005,(6):119-122
受教育权利,是公民享有的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但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却不时受到侵害,且难以寻求法律救济。其原因在于:我国教育立法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法律规定较为单簿,受教育权利的程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我国高校管教权的法律定位不太明确。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39.
《学海》2017,(2):181-187
平等保护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弱势群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向社会实现正向流动的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该强调依照宪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其路径主要有培育宪法至上观念、完善宪法文本、落实宪法权利对应的行政义务和探索宪法权利的救济路径四个不同层面。在观念层面需要全体公民建立起尊重宪法的观念。在立法层面应该从扩展弱势群体的外延与增加反向规定两个不同方面来完善宪法中对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规定。在执法层面行政机关应当以法治思维落实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关键是要区别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中自由权属性与社会权属性的不同权利内容,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同时应努力探索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的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