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4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55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为探讨儿童期虐待对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及心理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2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潜变量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儿童期虐待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2)控制感在儿童期虐待与公正世界信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节了儿童期虐待与控制感的关系,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放大了儿童期虐待与控制感间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预防儿童虐待和增强控制感等干预措施来提升公正世界信念,并且需要对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虐待加大关注。  相似文献   
942.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43.
有关离身经验的研究有助于当前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深化对自我及具身认知的认识。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诱发离身经验之脑与神经科学研究,长期以来笼罩在离身经验上的神秘面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澄清。当前有关离身经验的科学心理学解释主要包括:诱发离身经验的神经相关物解释、诱发离身经验的身体拥有错觉解释、精神活性物质效用的解释、自发离身经验的特殊性解释。然而,当前的实验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解释主要侧重于诱发离身经验,而对自发离身经验的解释则有待新的科学框架与理论予以审视。未来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继续探索离身经验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还是一种实在的知觉,建构更为系统、科学的身体自我意识理论框架来解释离身经验,并利用新兴神经科学技术揭示精神活性物质影响离身经验的、潜在的脑与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944.
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897名流动儿童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和问题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呈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社会自尊调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问题行为的中介路径。社会自尊水平较高时,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显著; 社会自尊水平较低时,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45.
为了探讨自我录像示范对学龄初期儿童课堂学业自立养成的影响,研究采用单个被试的A-B实验设计,用自我录像示范对一名学龄初期儿童的课堂学业自立进行干预。结果表明:自我录像示范的干预能提高个案的课堂学业自立水平,在干预期和追踪期出现高课堂学业自立行为的频次均高于基线期。结论:自我录像示范能够促进学龄初期儿童课堂学业自立的养成。儿童对于示范录像中目标行为的习得和运用可以泛化到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其他情境中,且情景越相似,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946.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双重视角,考察1877名教师的成就目标与其效能感、焦虑和工作投入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掌握、表现趋近目标正向预测而表现回避目标负向预测工作投入,教师效能感、焦虑、教师效能感-焦虑在成就目标与工作投入间具有中介作用;(2)潜在剖面分析识别了五类不同的教师成就目标剖面,即掌握型、低掌握低趋近型、低掌握中等趋近型、高混合型、平均型,其中掌握型适应性最佳且占比最多;(3)教师效能感、焦虑、教师效能感-焦虑在成就目标剖面与工作投入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47.
当前很多艺术家在画室里根据图像苦心经营,剪裁,组合,拼凑,很容易根据一种流行的图式,进行创作,完全沉浸在与当下自我生存隔绝的虚拟的图像世界里。其创作的结果艺术家没有一种直接的视觉体验,没有由此带来的各种内省和反思的契机,艺术家只是沉迷于图像的表面现象,结果是艺术家很难把图像的表象与内心的感情冲动接轨,很难把自己的创作与周围的环境现实联系起来,而作品所谓的当代性也仅仅是依靠照片的电脑效果制作出来的图像,我认为陷入这种制作或绘画创作很容易陷入一种成功的、流行的图像符号,这样在作品中我们很容易读到艺术家带有美学的、政治的、或商业的功利色彩,而这些东西早已与当下艺术家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如同我们在一些作品上看到泛滥的“天安门”、“毛头像”一样。这种绘画母体能显示真正的个体生命感受吗?  相似文献   
948.
正一、前言正念禅修(mindfullness meditation)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一种精神训练,强调依靠自我内心的调节、约束与努力,被认为是佛教修行的心要。目前西方医学正式将正念禅修纳入医疗体系[1],成功地结合了佛教正念禅修与西方医护理念,有助于人们摆脱抑郁症和消极情绪状态,维持身心健康。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繁忙不安的现实世界中,东南亚佛教正念禅修对人的日常健康生活愈发具有正面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以当代佛教"国际短期出家训练"[2]和"中道禅修营"[3]正念禅修实践作为典型案例,阐明其对现实人生的积极影响,并通过进行实地调查,探讨其效果与影响。  相似文献   
949.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一个好的班集体,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体制,进行自主教育。  相似文献   
950.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