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0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59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王斌  付雅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9,51(4):450-461
采用提取诱发遗忘范式考察摩梭人和汉族人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加工规律, 发现摩梭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条件下都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 而在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 汉族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条件下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 而在姨母参照、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这表明,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影响人的自我构建, 在汉族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有母亲, 而摩梭人将母亲、姨母皆作为重要的他人纳入自我建构中, 使得母亲参照和姨母参照产生与自我参照同样的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16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学的人伦关系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自我认同的精神家园.在儒学看来,人就生活在现实的人伦关系之中,儒学的人伦关系规范则是在现实的人伦关系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想建构.自我认同就是要认同儒学的人伦关系规范,同时认同儒学人伦关系规范中为每一个个体自我所确立的地位、德性.儒学的自我认同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自我认同问题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3.
(2011年7月15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历史。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文明,除了人类所具有的生存与繁衍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日本著名佛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论及文明形成的要素时说到,生产力的剩余、社会组  相似文献   
164.
武华 《佛教文化》1995,(5):14-15
市声喧嚣,独留此一处的幽静! 矮墙迂回,似长长的围绕起来的手臂将满园的春色揽于怀中;将深柳塘和深柳堂揽于怀中;将金陵刻经处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揽于怀中。 雨霁日暮时分,客居南京的我,一种孤云无托东流西荡的漂泊感倏地涌上心头。为遣此愁怀我漫步金陵刻经处。我6月20日从这里离开,何苦8月20日又重来?  相似文献   
165.
本文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简述以及对未来执业行为的分析,概括地评述了作者的学习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基本人生观、价值观;并基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希望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6.
严复以来,论者皆以为卢梭与庄子“回归自然”的思想类似或接近,本文认为相同的命题之中蕴含着截然相反的内涵。卢梭要回归的是主动、感性的自然人性,指归在重建文明;庄子要回归的是被动、无情的自然人性,指归在“绝圣弃知。最后本文分析认为,卢梭与庄子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7.
医生、医院每天都在为患者做临床决策.而在各个决策中患者与家属应该处于什么地位的问题早有争论.除了疾病外患者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医生决策的不同.患者要真正参与.就必须真正全面知情.关于患者参与多少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可能只是提出意愿,可能提出耗资的底线,可能权衡费效比,可能以生活质量为唯一原则.总之,临床决策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地位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68.
传统的对“感物言志说”的诠释只满足于揭示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满足于描述现象,而忘记了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在“感物”之后必“言志”,为什么又在“言志”时必然要诉诸歌与诗?揭示“感物言志说”中所包含的“物→心→诗”的这一活生生的过程的同时,对“感物言志说”进行一番全新的诠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9.
世间万物本无界限,是人类抱着认识世界的目的,给各种物体命名、定义各种概念,于是才有了界限,使生活成为划分界限的过程。生活经验因此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离间自我,也离间他人,甚至是世界。自我的觉识被分割为许多对立的范畴:主体-客观、生命-死亡、  相似文献   
170.
为了摆脱盲目被动地适应世界的状况,主体自我需要在认识上把形形色色的个体事物纳入到普遍化的观念系统中,考察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精神活动转向对整个世界的存在依据以及人生命运的探寻时,哲学思考承担了反省一切经验现象并对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进行质疑的使命。而力求使抽象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知识相对应,以检验那些被人类曾经信赖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合理程度,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