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53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了解一位哲学教授究竟偏爱分析哲学还是大陆哲学,最容易的方法是看看他书架上的图书杂志。如果他有相当多的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著作以及关于他们的著作,而没有戴维森和罗尔斯的书,那他也许情愿被描绘成偏爱大陆哲学的,至少不愿意被说成是偏爱分析哲学的。如果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写有大量标记的抽印本,都是选自《哲学杂志》、《哲学季刊》和《哲学评论》等期刊的文章,那么他便可以被当作分析哲学家的典型。  相似文献   
992.
葛存根  朱永新 《心理科学》2003,26(3):411-414
《三十六计》是“中华管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它更能凸显“中华管理智慧”的比较优势。本文主要关注《三十六计》对道家精髓的吸纳问题,拟从四大变理心理思想的角度对其进行离析与提炼,并略论其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993.
自我表征特点与成败情境下的自我关注选择倾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情境实验,探讨成功与挫败情景下儿童的自我关注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自我描述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成败评语的影响。并且,被试自我概念特征与成败情景下的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来自不同学习环境的被试自我表征有不同的倾向性。本文分析了这些现象在儿童自我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儿童对三种权威的行为倾向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秋玲  刘金花 《心理科学》2003,26(1):161-162
社会化是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复杂过程。作为一种过程.它主要是存在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中。个体要顺利地实现社会化,就需要对自身周围环境中存在着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认知,这主要包括了与同辈之间的友谊关系和与长辈之间的权威关系。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儿童  相似文献   
995.
宋其争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3,26(3):498-500
时间透视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Frank论述时间透视的文化哲学文章中,后被Lewin所采用。Lewin认为时间透视是“在特定时间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未来和过去所持有的观点总和”。而JosephNuttin认为,“就它们实际存在于行为功能的认知层次上说,过去和未来的事件影响着人们现在的行为”,时间透视是控制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6.
记忆中专长效应的理论发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谊  吴明明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3,26(3):543-544
1 引言专家借助专门领域的知识或技能,能快速而有效地记忆该领域的信息,这就是记忆中专长效应(expertise effeets inmemory recall)。对记忆中专长效应的科学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三位俄罗斯教授(Djakow,Rudik,petrovsky,1925)曾在实验室中研究了8位超一流国际象棋棋手的记忆能力,并得出结论,大师的非凡记忆能力并非在任何材料上都得到体现。这一研究与其它早期探究专家记忆的研究一起,促使研究者开始探讨记忆中专长效应的内在机制或思维  相似文献   
997.
目标定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早期的研究者提出个体具有的目标定向分为学习目标定向和绩效目标定向两类,并将目标定向视为单因素结构。此后,Button等人通过实证研究,首次用数量化结果否定了目标定向的单因素论,证明学习定向和绩效定向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近期VandeWalle提出了目标定向三因素论,认为除学习目标定向外,绩效目标  相似文献   
998.
宣泄     
我的一位学生找到我,说心里很不舒服,想找我谈谈。我微笑,让她在我的面前坐下。她用极其流利的语言描述了近期的情况:家庭的矛盾,学业的困惑,生活的慵懒,人际关系的不如意等等。其实她讲的一些事情很平常也很微不足道,她却用极其夸张的形容词对事情做了消极的描述。我点头,微笑,同感。她足足讲了近一个小时,停下来时,吐了一口气,如释重担。  相似文献   
999.
随着社会意识的加强,自我实现愿望的提高,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在校研究_生中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抑郁心理,对其健康十分不利。这种心理疾病有着各种表现症状,其产生的诱发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研究生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我调试,以减少、预防该症的发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王恒 《现代哲学》2003,2(4):100-107
在《逻辑研究》中具有本源性奠基意义的胡塞尔意义上的内感知,实际上是一个歧义两可的概念:作为对真理、本质的相即感知,它实现了直观的明见性理想,但其对象性感知的自然意识特征使其无法作为现象学考察的根基,而实际上它又并不具有对象性感知的意向构造性;只有作为“自身给予”(明见性)意义上的自身意识:才可以在起源的意义上真正实现现象学反思以至本质直观的切实意蕴。而这种意识一体验的时间性本性又使得明见性坐落于作为其根源的“自我”的问题域中。由此,自身意识与反思的含义、关系及其发展脉络才能真实呈现,明见性从相应性向绝然性的逐步过渡才能被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