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53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心理学自冯特始便存在两种类型,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和人文的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依据“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建构了儒家关系主义理论和自我曼陀罗模型,这种含摄文化的理论解决了冯特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化的难题.批判实在论和多重哲学典范的结合,奠定了华人本土心理学科学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华人本土心理学将迎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  相似文献   
92.
自欺就是自己欺骗了自己。那么人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哲学和心理学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哲学家争论最多的是自欺的概念,自欺现象究竟能否存在。心理学家则从认知、社会、临床和进化的角度探索自欺;分别研究了自欺的内涵,自欺的产生原因,自欺的利与弊,自欺与心理健康,自欺的进化等一系列问题。未来自欺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探究自欺的进化,自欺的人格特征,自欺与心理健康,以及自欺的其他相关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3.
死亡想法凸显会抑制个体的自我加工,而生存启动是否会对自我加工产生相似或是不同的影响尚不可知。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人格特质词自我判断任务为研究范式,探究死亡和生存启动对自我参照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死亡启动时,自我加工所诱发的后期正成分(LPC)显著小于褒贬加工;生存启动时,自我加工的LPC成分显著大于褒贬加工。即死亡想法抑制自我加工,而生存想法促进自我加工。  相似文献   
94.
管健  孙琪 《心理科学》2018,(5):1145-1150
以247名贫困儿童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亲子关系对贫困儿童问题行为的多重中介模型,得到抑郁、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和社会经济地位分别通过中介路径影响贫困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有关的中介路径为91.25%,与抑郁有关的中介效应为57.60%,与自我控制有关的中介效应为57.15%. 结论:良好的亲子关系或成为贫困儿童的保护因子;应关注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增加有效心理疏导机制;注重培养贫困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5.
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的影响。采用2×2×2的混合实验设计,组内变量为自我损耗,组间变量为情绪动机方向和强度,使用双任务范式操作自我损耗,使用情绪动机图片启动被试的情绪动机,使用延迟折扣任务的指标k值测量冲动决策。结果发现,高趋近动机的k值大于低趋近动机,高回避动机的k值大于低回避动机。结果表明,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6.
张妍 《中国宗教》2018,(5):50-51
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利用自身社会服务领域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扶贫助学、再就业培训、定向帮扶等活动,在国家倡导、发起的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作用。2011年,在北京市延庆区妇联的帮助下,女青年会启动了对延庆的精准扶贫项目。项目确定的扶助对象为贫困女童。  相似文献   
97.
在孔子思想中,"知天命"之"知"是一种内在感悟,具有自反自觉的特点。因此说,天命不但不外在于生命,而且恰恰因为生命而被呈现。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生命,其生命内容由内在德性和社会文化共同组成,所以,所呈现的天命中就含有使命感和使命要完成的目标两项内容。相应地,要"知天命",不仅需要提升生命境界以增强道德感悟的能力,还需要投入社会伦理的具体实践来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通过这两个方向的努力,所"知"得的天命就承载了生命的核心意义和价值追求,从而使天命成为生命的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知天命"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审视。  相似文献   
98.
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批评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33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伤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批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批评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我批评的正向影响随着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增强而减弱。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9.
自我参照范式是探索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范式,找到一个可靠方法获得一份稳定结果一直是儿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以3岁至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所有权参照进行编码、图片再认和源判断进行检测。为了结果的稳定可靠,每位儿童需要参加4次测验。结果显示,图片再认上4岁、5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源判断上3岁、4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对源判断结果分析发现,自我参照成绩在各年龄组间保持不变、他人参照成绩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二者发展趋势的差异是5岁儿童源判断上没有自我参照效应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说明,3~5岁儿童普遍存在自我参照效应,但测验方法会影响该效应的表现年龄;其次,自我源判断能力的发展早于他人,3~5岁之间他人源判断能力是在持续提高的;另外,4次测验间的比较证明,源判断测验较之再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儿童数学焦虑量表、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小学生数学元认知问卷,对508名乡镇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测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数学焦虑影响数学成绩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学焦虑显著负向预测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元认知显著正向预测数学成绩;(2)在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的预测中,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在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之间起链式多重中介的作用。因此,数学焦虑除了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或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而且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而通过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文章讨论了上述发现的理论及教育实践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